唯心主义最典型的例子(客观唯心主义最典型的例子)
今天给家里的花瓶里换上了新花,看着那一抹靓丽舒适的色彩,心里自然地浮现出王阳明的那句: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句《传习录》中的经典名句,高中经常被作为唯心主义的例子,老师点着黑板说:“即使看不到花,它还依然在那里,是不会随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所以它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现在想来,王阳明真的是想表达“我不看花,花就不在了”的意思吗?那这句话对于这位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来说,未免显得太过于肤浅!其实这句话,其中蕴含着着深刻的理解——审美的真谛。
01 美的判断
康德提出:美感是一种判断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审美的能力,但对于美的判断,既不是理性判断,也不是道德判断。换句话说,没有一种规则规定某个物体的美丑,对美的判断也并非是涉及道德伦理。美可以是纯粹的美,比如一个优雅的漂亮女人;美也可以是一种崇高的看法,比如抗疫归来的医护人员,在我们留下了他们最美的姿态。
而我们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在众多的个体审美中,也能逐渐体现出对美判断上的普遍性:
你觉得西方的大卫非常有艺术性,而隔壁二大爷觉得那简直低俗透了,但你们都觉得那个小伙子长的很帅。
02 美的感觉
咱们回到王阳明关于花的论调上。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可以看成一个过程:
我并未看见花时,花虽然仍在那,但我的心并未被它触动。而当我看见那花的明艳时,它的形象使我获得了感觉,从而获得了一种快感。
这种快感不是如同动物般的欲念,也不是“赠人玫瑰”般道德上的满足,而是自由的,从心中自然生发出来的。
这就是 美感。
可是花不都是很美的吗?我不看花,我也知道它很美啊?
那不是审美,那是你的逻辑判断。
因为你每一次看到漂亮的花,牡丹雍容华贵,荷花清丽淡雅,玫瑰鲜艳浪漫,都会被它的美丽所打动。并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如古人描写的花的诗句,你早已经获得了“花是美的”这样的概念,作为一种知识储存在你的脑中。
而当你再一次看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时,你的内心也随之明亮畅快起来,不禁感叹“真美啊!”
这,才是美的感觉。
03 审美,意味着更纯粹的心态
著名作家蒋勋在散文《美的感受,是需要时间的》中写道:
我的第一堂美学课,其实是母亲给我上的,我们过去经常会走到院子去看那朵花、那片叶子……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美”的概念。他提倡,在我们孩子的成长中,也需要有一个这样子的课。不是每天都如此,而是家长偶尔带孩子出去看看花,去听海浪的声音,让他脱掉鞋子去踩沙滩。
他说,教育不要那么功利,要让年轻人重新找回他们身体里的很多的渴望。
时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快乐的蹲在路边,观察忙忙碌碌的蚂蚁;经常将好看的小石头装满口袋;摘一朵无名的小花戴在头上,如获至宝。这就是孩子们眼中的美。单纯的,质朴的,让人不忍心打扰的美。在被家长眼里视为“破烂”、“垃圾”的东西,是孩子们的宝藏。
而现在很多人,为了物质的欲望,啤酒浇头,做作的演着剧情低俗的短剧,假风趣真弱智,形成了当前畸形的审美观,审美被扭曲成了“审丑”。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多去接触大自然,去发现生活中的“小惊喜”,培养审美的情趣,培养“发现美的眼睛”,不仅帮助我们在摒除心中因为浮躁社会而带来的诸多杂念,还能保持心灵的单纯和自然,获得生活中的灵感。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审美。
我们人生的第一堂美学体验课,也很有可能是从发现一朵小小的花儿开始的。
而王阳明在从对花的观赏中,体会到了更深刻的对美的感悟,知道美是需要通过形象等外界因素触发,才能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感觉:心底的通透,平静和释然。
而将这段话单纯的理解为唯心主义,我认为是对他的一种误解。
这句话中所表达的,恰巧是对美的参透。
不是心外无物,而是心外无美。不是理在心中,而是美在心中。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怎样的呢?你觉得什么是美?欢迎来评论区一起探讨!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