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麻烦老师多教导(还是要麻烦老师多教教他了)
前言
提到毛岸英,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毛泽东的长子’,‘1950年11月牺牲在朝鲜战场’。
历史的尘封,让很多人对于这位英年早逝的年轻人没有更多的了解,自然也不会知道毛岸英与他父亲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之间还有一段师生情。
那么,他们两个是怎样成为师生的?他们还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同龄人成为师生,心态不同皆因经历
田家英能够成为毛岸英的老师这件事的原委也很简单。
1946年初,毛岸英从苏联回国,组织上就安排他在中宣部做俄文翻译的工作。
但是因为毛岸英常年生活在**,汉语讲得不是很好,于是毛主席打算为他请一位老师,来教他一些历史和语文方面的知识。
毛泽东毛岸英合影
一开始,毛泽东让陈伯达来教导毛岸英。
那时候,陈已经成为毛泽东秘书多年,并且熟知中国历史,因此,让他来教再合适不过。
但是,他并没有成为毛岸英的老师,反而是推荐了田家英。
田家英也在中宣部工作,主要是负责帮胡乔木和陈伯达收集整理资料。他和毛岸英住在同一排窑洞,同事加邻居,两个年轻人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更巧的是,田家英与毛岸英同为1922年生人,两人只相差半岁。
但是这半岁却让田家英远远成熟于毛岸英,想必这和两人之前的经历是有关系的。
毛岸英八岁的时候同母亲杨开慧一同关入监狱,被保释后,辗转多地也没能好好学习。直到1936年,经由组织安排,去往欧洲,进入莫斯科国际儿童院进行学习。
毛岸英
与毛岸英相比,田家英的童年虽然没有那么多波折,但也是经历了很多磨难。
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极力支持下,田家英进入私塾读书。
母子两人最快乐的时候就是,田家英放学后,坐在母亲腿上,面朝着她朗诵今天自己在学校里面学到的新诗词。
但好景不长,母亲在他九岁的时候去世,失去依靠的田家英就被哥哥嫂子强制退学,成为了药店里的童工。
好在田家英同学的父亲徐昌文注意到了这个天资聪慧的孩子,时常就让田家英到家里来读书。当田家英遇到困惑的时候,徐昌文就会一句一字地讲给田家英,为他解惑。
田家英
同时,徐昌文还会给田家英讲述讲述鲁迅,郭沫若等文人墨客的事迹,而这个时候,田家英就聚精会神得听着,因为他的抱负是要成为一个和他们一样的作家。
后来在徐昌文的允许下,田家英将书拿回家里看。但嫂子不让他点灯照明,于是田家英就凿壁偷光,从凿通的小孔中照射过来的一丝微光,成为了田家英的所有希望。
十三岁的时候,田家英已经将徐昌文家所有的书籍都看完了,同时他内心对于成为一个作家的渴望就更加强烈了。
“我没有快乐,我是用自己的眼泪给自己灌溉。
忧郁的孩子,你是苦难与煎熬?
是的,我是夜之子,在困难与煎熬里,在血和唾液里,在恐怖和黑暗里,我成长起来。”
这是田家英的创作,也是他自我悲惨遭遇的写照。
随着田家英创作的作品被出版社接纳后,他也真正走上了求学之路,自学完小学课程后,顺利考上初中。
进入学校后的田家英就开始频繁出入图书馆,他再次埋头于书本间。
与此同时,田家英受到了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他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呐喊,但是却被学校开除了。
再之后,田家英在好友的推荐帮助下,辗转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田家英
受到延安革命氛围的熏陶,第二年,他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的革命之旅。
受到毛泽东肯定,成为毛岸英老师
而陈伯达之所以会推荐田家英成为毛岸英的老师,是因为他对于田家英是了解的。
田家英因为博览群书的缘故,他的传统文化功底很好。而且19岁的时候还曾在马列学院当过教员,善于表达。
毛泽东听到后,也点点头,认为让田家英来当毛岸英的老师很合适。
虽然当时田家英只是一名普通干部,但毛泽东却不是第一次听到田家英这个名字。
毛泽东合影
1942年的时候,田家英曾经在《解放日报》上面发表了一篇名为《从侯方域说起》,这篇文章是只有一千字左右的杂文,但行文老练,字字珠玑。
毛泽东看过后,深觉文章作者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之后还专门和田家英见了一面。谈话中,毛泽东对于这篇文章指出了不少问题,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文章的赞美。
但是田家英是一个很谦虚的人,后来与陆石交谈的时候,田家英只告诉陆石很多毛泽东就这篇文章指出的问题,丝毫没有提到毛泽东的赞赏。
但据同在政研室工作的丁冬放回忆说:“主席称赞这篇文章理论明确,旗帜鲜明,切中时弊,有气魄,有锋芒。”
从丁冬放的描述中来看,毛泽东对于田家英的是十分赞赏的,而且评价极高。
如此,由田家英当毛岸英的老师,毛泽东肯定是很满意的。
田家英
那天,他将田家英叫道身边询问道:“岸英从小就缺乏国文教育,我想请你当他的国文老师,教教他诗词与历史,这不是命令,仅仅是我个人的请求。”
田家英没想到毛泽东竟将教导毛岸英的任务交给自己,他感受到毛主席对于他文学功底的肯定,于是立马就答应下来。
田家英成为毛岸英的老师后,非常尽职尽责。
他将中国历史和语文杂糅在一起,按照历史时间进程来循序渐进地给毛岸英讲授。
另外,田家英还给毛岸英设立的很多课程,其中就有一门就是背诵经典名篇、诗词和精彩文章。
背诵在田家英看来是一个十分有成效的方法,他常年坚持,也养成了习惯。
但汉语不精的毛岸英来说就有些难了,一次,田家英监督毛岸英背诵一篇毛泽东论述经济问题的文章。
毛岸英背得磕磕巴巴的,不是很流利。田家英听完后,眉头紧皱,似有些生气。
坐在一旁的何均,也就是朱德朱老总的秘书,见状就赶紧为毛岸英开脱:“家英啊,这也不怪他,古文有韵律,好背,现代文可不好背!”
田家英听到何均的话后,没有争辩,只是站起身来,一口气将文章全文背诵下来。
背完后对着何均和毛岸英说道:“该背的东西就是要背,现代文也一样,学习非如此不可。”
田家英
何均在后来回忆说道:“我们深为田家英的博闻强记和刻苦精神所感动。”
毛岸英在苏联生活了将近10年,归国后的他对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缺乏了解,甚至于一开始的他对于其父亲究竟因何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也没办法完全理解。
对于毛岸英,组织上交代,中宣部内和他相熟的同志都有义务来帮助毛岸英。
于是在1948年的时候,毛岸英去往山东进行土改,田家英就特别嘱托同去的史敬棠帮助毛岸英继续学习文史。
之后,毛岸英从山东回到西柏坡中央驻地后,还经常会到田家英的屋子里上课谈心。
毛岸英还会给田家英讲一些他在渤海区工作的时候发生的情况。
田家英还将很多知识渊博的党内老前辈介绍给毛岸英,让他向这些老前辈们继续学习。
正是在田家英督促教导下,回国后短短几年,毛岸英进步很快,思想也变得成熟起来。
毛岸英
而对于毛岸英的这个变化,我们能够从他修改的座右铭中看出来。
起初,毛岸英听完田家英讲授的《荀子·修身篇》:“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之后就深深被这句话折服了。
它表面的意思是跛脚的鳖,虽然走得不快,但只要一直不停,也能远行千里。以此来比喻力气再小的人,只要坚持不懈,最终能达到目的。
为了鞭策自己,毛岸英就将‘跛鳖千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以‘跛鳖’的谐音‘波别’作为自己的名字。
“愿学远行千里的“跛鳖”,虽鲁钝,只要努力,终有所成。”
不久后,田家英再次送给他一句古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这是《礼记· 中庸》中的一句话,它的后半句是:“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 中庸》
意为别人一遍就能学会的,我学一百遍;别人十遍学会的,我学一千遍。如果能够这样做,即使再笨的人也可以变成聪明人;即使弱小的人也会变得强大。
毛岸英听后再次深受鼓舞,将座右铭改为了这句话。
毛岸英初见董边喊师娘,田家英经考验成毛主席秘书
其实,毛岸英与田家英之间的关系,用亦师亦友来描述更为恰当一点。
在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到战场牺牲的五年时间里,两人之间一直都是很亲近的。
田家英从来没有在毛岸英面前摆过老师的架子,他将自己所学所知全部倾囊相授,毛岸英虚心受教的同时也会把自己在苏联发生过的有趣事情或一些**的文化讲给田家英听。
对于毛岸英和田家英之间的师生情,田家英的妻子董边是有着很深刻印象的,她一直都忘不了和毛岸英的第一次见面。
田家英和董边是在延安相识相爱的,1941年携手步入婚姻。
田家英和董边一家合影
结婚后不久,董边就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工作,随大部队北上三年后,也就是1948年底,她回到了西柏坡。
不巧的是,田家英被毛泽东派往东北进行考察了。
这个时候,田家英初任毛主席的秘书。
田家英成为毛主席秘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939年,田家英在马列学院任教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
据在田家英身边工作过的逄先知回忆说道:“那天,田家英正在给延安的机关干部讲授古文,正巧毛主席散步经过教室附近,然后就被田家英讲课的声音给吸引住了,慢慢地毛泽东就走到窗户边上听了起来。”
不过,真正让毛泽东对田家英印象深刻的还是那篇一千字左右的杂文,《从侯方域说起》。
田家英因为成为了毛岸英的老师,毛泽东能够听到田家英名字的次数也渐渐多了起来。
这个时候,毛泽东的身边也非常需要人手,在胡乔木的推荐下,田家英成为毛泽东秘书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田家英16岁来到延安,26岁经由胡乔木推荐成为了毛泽东身边的秘书。这一步可谓称得上田家英人生中的重大转折。
毛泽东和田家英合影
田家英第一天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时候,内心十分紧张。察觉到他的紧张后,毛泽东主动开口问道:“你到我这里来工作有什么想法?”
田家英回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话音落下,毛泽东的眉头稍稍皱起,左手将烟灰剥落。这个回答虽说是太过直白,但无疑是他自己的心里话,同时这也是毛泽东心目中最真实的想法。
这次的面试就算顺利通过了,复试中,毛泽东要求田家英拟写电文,也是中规中矩的通过。
田家英担任秘书的前期,毛泽东还对他进行了一次考察,那就是让他去东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却没告诉田家英具体的考察目的和内容。
对于这次的‘考试’,田家英也是认真对待。思考良久之后,他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考察东北是为了下一步我党治理城市思考对策。
想通之后的田家英立即走访了东北的工业区,制造业与农业生产区,深入家家户户了解情况。
田家英
回到西柏坡后,田家英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如实向毛泽东做了汇报,而毛泽东也很满意此次的考察结果。
这次田家英离开去考察的时间也就是董边从晋察冀边区回来的时间,回来没见到田家英,董边就再次投入工作中去。
董边参加了中央妇委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妇代会的筹备工作,她参与了编书工作,和其他同志合作共同编纂了12本书。
为了工作方便,在邓颖超的安排下,董边住在了东柏坡。
在这之后,董边就一直在做妇女工作。
董边合影
半个月后,田家英出差回来了。他一听说董边在东柏坡工作,立即兴冲冲地跑过来,身后还跟着毛岸英。
董边看着的丈夫在自己身边站定,同时她注意到丈夫身后还跟着一个高高大大的青年。还没等董边开口询问,这个青年就朝着她深深鞠了一躬,并大声说道:“师娘好!”
这一句让腼腆的董边一下子就臊了个大红脸,田家英看见妻子的模样后赶紧解释:“这是毛主席的儿子,从苏联回来不久,在和我学习文化,故此称你‘师娘’”。
听到田家英的解释后,董边脸上的红晕慢慢退了下去,开始打量起眼前的青年。
毛岸英和毛泽东一样都是高高的个子,他的脸被晒得黝黑,和田家英说话的时候脸上换带着顽皮的笑,看着很可爱。
董边之后见到毛岸英的时候,他都和自己的丈夫田家英待在一起。能够很明显得看出,两人的关系很好。
田家英合影
据董边回忆:田家英和毛岸英能够成为挚友是自然的事情,因为他们性格相投,毛岸英性情坦率、奔放,也许是因为在苏联生活的关系吧,而田家英也是个表里如一,有话就藏不住的人。
就是这样一对师生在西柏坡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接待特使米高扬的时候,“二英”同时参与了,一人任翻译,一人任秘书!
光看表面,一定不会知道这两位青年中的翘楚竟然是一对师生。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