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院士逝世名单(2021年中国逝世院士)

今天,上海海洋大学发出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渔业法学科开创者、水产教育家、原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乐美龙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3日上午7:52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两位生于上海、耄耋之年的老院士、老校长,最近十天先后病逝,都与江海一生缘

而另一位生于上海、耄耋之年的老教授也在十天前病逝。1月4日,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荣誉讲席教授葛修润,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无巧不巧,这两位老校长、老院士、都与大江大海一生有缘。

中日渔业协定谈判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接见

【结束从未有中国提案被采纳的历史】

1949年,由于特殊时代背景,乐美龙中学毕业后未能立即进入大学深造,而是在长江从事沉船打捞工作。那两年,他比平常人多了一份与水的亲近,也为他在水产领域驰骋一生埋下伏笔。1954年和1960年,乐美龙先后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和研究生班。1985年11月到1994年3月,他担任上海水产大学校长。

在乐美龙江海人生的华彩乐章中,他是一个谈判家。1971年10月,随着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新的外交格局开启。渔业是新中国逐步融入战后国际体系而打开的重要窗口,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后首次参与的大规模国际立法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971年12月28日,接到学校领导通知,乐美龙奉调北京,在农林部从事国际海洋法研究和与周边国家签订渔业协定的会谈工作。从此,他1970年代参与了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1975年中日政府间第一次渔业协定谈判、2000年中日政府间第二次渔业协定谈判等。其中,负责筹备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委员会1969年2月成立,当时成员国为42个,1971年12月联大通过决议接纳中国参加这一海底委员会,具有历史意义。

两位生于上海、耄耋之年的老院士、老校长,最近十天先后病逝,都与江海一生缘

乐美龙回忆:“谈判会议期间,每天工作相当紧张、繁重。上、下午去联大参加讨论,做好记录。回到住所要整理记录。晚饭后团内召开小组或大组汇报和讨论会,研究第二天的对策和会议趋势。有时还要起草会议简报,还为中日渔业协定会谈做好准备工作。利用会议间隙,去联合国图书馆查找日本战后与有关国家签订渔业协定的资料。好在联合国图书馆收藏的资料有的可赠阅、有的可复印。”

这一过程具有很大挑战性,政策性、业务性也都很强。乐美龙虚心向外交部著名国际法专家倪征燠、黄嘉华等教授学习,熟悉国际法的基础理论,融会贯通有关国际渔业协定的条款和典型案例。后期他还担任过农业部渔业局海洋法工作组组长,从事有关国际渔业管理等重大问题研究,并在全国水产院校首次开设“海洋法与渔业法规”课程,为国家培养了一支由周应祺、黄硕琳、唐建业等组成的国际渔业与海洋治理专家队伍。

2018年,这支上海海大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现已发展成为“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国家智库,每年受外交部、农业农村部委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参加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等8个区域性渔业管理国际组织的科学与政府间谈判,累计156人次,提交报告55份(含国家报告14份),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渔业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尤其是2018—2019年连续2届参加联合国大会关于可持续渔业决议草案磋商会议,代表中国所提议案纳入决议共9项,结束历史上这一联大决议从未有中国提案被采纳的历史。

即使退休后,乐美龙仍坚持每天准时到校工作。他编写教材,坚持为学生上课,指导青年教师,为来自全国的渔业系统学员作报告。他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副主编,《辞海》和《大辞海》水产分科主编等。直到5年前,他还组织《大国海洋》授课团队编写讲稿,并亲自担任首讲。

两位生于上海、耄耋之年的老院士、老校长,最近十天先后病逝,都与江海一生缘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绝处逢生】

1952年7月,18岁的葛修润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9月,品学兼优的葛修润前往苏联留学,进入乌克兰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系学习工程结构专业。1959年7月,葛修润获得了苏联优秀毕业生文凭和“苏联水利工程师”称号。

毕业前夕,他的专业导师问他是否愿意留在苏联工作,葛修润婉言谢绝并毅然回国。按照当时的政策,葛修润作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留学生,在分配时,有科研、生产、教育3个领域供他选择,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科研。在北京完成3个月封闭学习后,1959年10月,葛修润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中南力学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从此,他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从事重大岩体工程问题研究。

两位生于上海、耄耋之年的老院士、老校长,最近十天先后病逝,都与江海一生缘

葛修润学术生涯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峡“一号国宝”白鹤梁的“无压容器”原址保护方案,使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绝处逢生。他极大促进了我国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三峡水利枢纽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历史文物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鹤梁原本是长江中一块天然石梁,因常有白鹤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唐代广德元年,时人在梁上刻上石鱼以记录当时的枯水水位。后人习以成俗,在此记录水文信息,白鹤梁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两位生于上海、耄耋之年的老院士、老校长,最近十天先后病逝,都与江海一生缘

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白鹤梁题刻无压容器罩内,潜水员在进行清理作业(2021年3月15日摄)。新华社

自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上马的决议起,它的保护问题就被提了出来,国家组织众多科学家、专家及学者展开研究,种种保护方案一直讨论了近十年。2001年,葛修润创新提出了白鹤梁的无压容器原址保护方案。他积极奔走呼吁、反映情况、争取支持,经过5次上书,2001年8月,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决定考虑启用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建成了世界首座水下遗址博物馆,成为三峡库区一颗璀璨的“水下明珠”。

事实上,白鹤梁作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范例,也给同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巨大启发,其方案在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大冶铜绿山铜矿古矿遗址、陕西彬县大佛寺等文物保护工程中发挥关键指导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葛修润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要为科学合理的方案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利的方案去奋斗,去争取实现。这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两位生于上海、耄耋之年的老院士、老校长,最近十天先后病逝,都与江海一生缘

1998年,葛修润院士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并于2000年4月正式双聘为学校荣誉讲席教授,兼任岩土力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这20多年来,葛院士把大量精力投入交大的学科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带头人成功申报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为交大土木工程的学科建设和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他组建并带领交大岩石力学与工程方向的研究团队,开展面向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铁工程和中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指导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一生培养了130多名弟子,其中在交大就培养出了50多位研究生和博士后。十年前,葛修润获得首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事迹刊登在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的《春天的耕耘者》书中。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题图说明:乐美龙退休后仍去军工路校区工作

来源:作者:徐瑞哲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