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界迎来了全面大改革,基调就是减负(教育部的改革减负为什么从来不落实)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再一次把学生“减负”的话题带到了公众面前。这是自2018年年末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减负措施”(俗称减负30条)和大力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以来的的又一次重要的学生“减负”文件。
基础教育“减负”几十年,这次是否能动真格
“减负”这个词,可以说伴随着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从1955年的《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算起,“减负”这个词被提了60多年,“减负令“下了几十道,但自2018年的“减负30条”发布后真的有些不一样,九部门联合发文,对课外培训的重点整治,后续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到今天的“负面清单”,都标志着这次对学生的减负可能要从源头入手了。 “减负”也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词。
先带大家梳理一下新中国的减负之路:
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64年教育部临时党组颁布《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
1978年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1988年5月11日国家教委专门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2009年4月22曰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一次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要求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2011年在全国两会上,“减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8月教育部颁发《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其中提出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每天锻炼1小时、强化督查等多项要求。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建立学业负担监测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2018年2月,国家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2018年12月,九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
同时还可以加上2019年教师减负20条,甚至还有以算上前期从今年起中考不再发布考试说明。
这是国家层面关键的“减负”文件或指示,在此基础上的“减负令”还有很多,地方出台的就更数不胜数。就这些“减负令”,个人认为可以以1999年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减负主要从教材和课程入手,以减少各学段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入手来减轻学生课业担负,而后则是为追求所谓的素质教育来减负。
前期的减负应该说是成功的,教学内容越来越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学生也不用拼命去刷难题偏题。但后期的减负却一直推进得很艰难,由于考试制度没有变化,人们对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使得一边是国家不断要求减负,一边是学校和家长一断给孩子增负。
而此时的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个人又有些回到了第一阶段从教材入手的感觉。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重点看了数学学科的负面清单,从这份清单来看,初中数学学生学习的难度要降一大截。
但在此我也产生了一个迷惑,这次“负面清单”是专门针对超标超前培训的,还是课程标准中这些内容已经不再纳入考试的范畴?
学生为什么要减负,为什么又减不了负?
众有周知,片面追求升学率、超前的课外补习,学生越来越沉重的书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也是“减负”的初衷,但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越来越看重起点的今天,又有哪个家庭敢让自己的孩子减负呢?
随着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教育也得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让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源上来。听任超学生负荷的学习竞赛俞演愈烈,不仅是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使人们的成才观越来越狭义,使得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功利,让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
试想,一个孩子从一上学就被灌输成绩就是一切,只要学习好就能成就美好的未来,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品质教育,教育的功利性被无限放大,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没有缺陷?看看如今的社会,人变得越来越现实,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人的思想道德不断滑坡,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失败!
要想教育回归本源,只有让人们不再只用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关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减负”则成为改变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问题是在仍然一考定终身的年代,让家长、学校和社会去自行觉悟是不太可能的,只能用行政手段让学校不再一味地“应试教育”,让家长不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给孩子们自我成长的空间,用行政行为去才干预,用制度去引导,可能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这也就是“减负”一直贯穿于基础教育发展始终的原因吧。
虽然国家一次次地减负,但家长们却并不拥护。因为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孩子升学仍然是他们最大的追求。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调查,说实在的,我有些怀疑这个调查的支持率。如果真是这样,减负会这么难吗?要知道这可是2013年发布的,如果真是这样,减负到现在还没成功?
当今的减负,是得从校外培训机构着手
自国家一次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减负措施出台后,学生的在校时间越来越短、作业本越来越薄、考试越来越少,家长的焦虑越来越堆积,为了追求孩子成绩,不得不把孩子送往课外培训机构,使得近些年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野蛮生长。
课外培训市场成为了增加学生负担的重灾区。正因为如此,2018年的减负不再只是发一文件算事,先从根本上入手,从2月份就开始大力整治课外培训机构,规范培训机构。再到九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
此次“负面清单”的出台,个人更是理解为是将减负的战场从公办学校转向了校外培训机构,但我仍然有担心。
1.如何约束校外培训机构。此次负面清单重点针对的是超标超前培训,那这样校外培训机构怎样监管就成为了难题。同时即使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降下来了,就能让家长不把孩子往校外培训机构送?在“减负30条”出台时我就有一个观点,真的按出台的“减负令”实施,最后必定是让校外补习机构更加疯狂敛财。问问家长们,只要是想孩子读书的,谁同意孩子晚上9点、10点睡觉,作业没做完家长签字可以不做,又真有多少家长愿意为孩子签字而不是逼孩子把作业做完。如果真是这样,还需要国家如此大力减负吗?
2.如何约束民办学校。可以说,民办学校的兴起,虽然不能说就是“减负”造成的,但与“减负”是有密切关系。过去国家发出的几十条“减负令”,约束的都是公办学校,使得公办学校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短,学生在校学习压力减小(至少表面上),老师也在抓成绩和守规范的矛盾中煎熬。而民办学校却在这样的形式下狠抓教学成绩,教学质量超过公办学校后,他们又能吸引更多的好学生,达到民办教育的“良性循环”。
由于教育部选择“减负30条”在2018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发布,我预预计2019年将成为真正的减负年。直到现在2020年快过去一半了,才有了这一个“负面清单”,进度并不快,这也再一次说明减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