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会出现伟人(2020年中国将出现一位伟人)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4月写下的诗,豪情万丈,气势磅礴。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大楼,彻底结束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着手准备建立新中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与。但在会议进行到选举国家主席这一环节时,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当时,参与会议的代表们都认为毛泽东当选国家主席是众望所归,但投票时却发现少一票。所有人都觉得非常惊讶,也充满了遗憾。那么究竟是谁没有投这一票?
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主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迅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中**勤政殿正式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的代表共134人,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等。
毛泽东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缓缓步入了会场,一进门,立刻获得与会者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表了掷地有声的讲话:“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这次新政协筹备会历时五天,会议上一致通过了《新政协筹备会组织条例》,选出21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全面开展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经过三个多月紧锣密鼓、细致周密的积极准备,各个筹备小组圆满完成了起草共同纲领、拟定国旗、国徽、国歌等各项工作。
1949年9月21日,北京中**怀仁堂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开幕。随着会议的开始,场馆里奏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伴随着场外鸣放的54响礼炮,全体代表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庄严时刻,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政协会一开,给了我耳目全新的感觉。”社会学家费孝通这样说道,他作为代表之一参会,踏进会场后便看到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旗袍的等等各种不同身份的代表坐在同一个会场里。
所有参与会议的代表们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建设新中国的大政方针,进言献策。经过数天的讨论,会议通过了《中华民族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和国旗等决议案。
1949年9月30日,会议已经进行到最后一天,即将推选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主席、副主席。这是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在所有参与会议的代表心中,国家主席这一最高荣誉非毛泽东莫属。
投票现场发现少了一票
经过新政协筹备会秘书处的讨论,投票采用无记名形式,工作人员按照代表的人数专门定制了每人一张的选票,为了保证投票的公开、公正,秘书处还在参与投票的代表中挑选了几位作为监票人,负责监督投票、计票的过程,确保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选举开始后,工作人员将印着候选人名单的选票一一分发给每个人,所有人都在深思熟虑后庄严地投下了自己宝贵的一票。
投票完成后,会议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全体代表都激动地等待着投票结果。几个工作人员带着装满选票的小箱子匆匆来到隔壁的小会议室开票。
第一次清点结束后,大家发现毛泽东的得票数只有575票。参与投票的代表有576人,这说明其中有一人没有给毛泽东投票。
工作人员大吃一惊,原本大家都以为毛泽东一定会全票通过。但有人很快想到,也许是清点过程中出现了疏漏,数错了票数。于是工作人员重新开始统计选票,反反复复清点几次后,发现毛泽东的选票确实少了一张。
难道是毛泽东谦虚,没有给自己投票?但事实并非如此,毛泽东的一票也投给了自己。有人猜测,大概是一个代表一时疏忽,忘记了将选票投到箱子里,所以应该给毛泽东全票通过。
可是这样也说不通,选举国家主席这样的大事,就算有人忘记投票,也应该在投票结束后把票送过来。大家都觉得兹事体大,还是应该汇报给周恩来,并提出了两种建议,一是重投,二是不公布投票票数。
周恩来听后考虑再三,也不敢擅作主张,便将此事请示毛泽东该如何处理。
毛泽东得知自己缺一票就能全票当选,只是淡然一笑,说道:“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要尊重事实。”
诚然,正如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基本上是谎言。”
毛泽东的一番话给工作人员解了围,也体现出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阔胸襟。听了毛泽东的话,众人才放下心来,走上台宣布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台下的代表们纷纷站起身鼓掌庆祝,掌声、欢呼声持续了数分钟之久。
紧接着,副主席也选出了六位人选,分别是:朱德、刘少奇、李济深、宋庆龄、高岗和张澜。
这一个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到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但很多人心中的喜悦还是被“缺一票”的遗憾冲淡。由于投票采用的是不记名式,虽然大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最终也没能找出这个人是谁。
数年之后终于真相大白
这个谜团直到几年后才得以解开。在一次宴会上,有两人不知因为什么起了争执,其中一人无意之中吐露出了自己就是当初没有投票给毛泽东的人。
他的话刚一出口,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他。原来,这个人就是张东荪。大家得知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惊讶,但是看到这人是张东荪,又有些了然。
提起张东荪,大家对他的评价不一。很多人都会想到他晚年写下的一句诗:“书生谋国直堪笑,总为初心误鲁阳。”其实张东荪不仅是在自嘲,也是在为自己辩白。
1886年12月9日,张东荪出生于晚清时期浙江杭州一个县官家庭。十八岁时,他偶然读到佛教经典《楞严经》,便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在哲学领域深造,1905年,张东荪前往日本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哲学系。
学习期间,他一边学习西方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为将来的哲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非常关注政治时局,接受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改良主义思想。
1911年,张东荪学成回国,他怀着满腔抱负,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张东荪立刻来到南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担任了三个月的内务府秘书。
但从政并不是张东荪喜欢和擅长的,他认为应该通过办报论证来评议政治,启发人们的政治觉悟。于是,他创办了《正谊》、《中华杂志》等,还在《庸言》、《甲寅》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政论,发表自己的政治看法,成为当时非常活跃的政论家。
虽然张东荪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他的政治主张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力。很快,张东荪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立宪共和政体的希望破灭,他不得不暂时告别政治活动,开始专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运动。
在研究过程中,张东荪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部分接受了唯物史观。
张东荪对外一再说明自己脱离政治,但他始终对中国的时局保持高度关注。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对外妥协,对内坚持独裁和内战,引起了张东荪极大的愤懑,遂再次开始参与现实政治。
1944年9月,抗战胜利后,张东荪以国家社会党领袖的身份,代表民盟出席了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决议是国共两党在作出较大让步的基础上签订的,这让张东荪和当时的很多人认为中国有希望走一条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获得胜利,当时驻守北平的是国民党将领傅作义,解放军希望与傅作义进行谈判,和平解放北平。但由于双方不能就提出的条件达成一致,谈判陷入了僵局。
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想到可以请一位有影响力的民主人士帮助谈判,达到调解、斡旋的目的。他们首先想到的人就是张东荪。
关键时候,张东荪挺身而出,打破了僵局,在与傅作义会面的过程中帮助他下定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决心,使这场谈判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北平也幸免于战火的侵扰。
谈判结束后,毛主席在一次颐和园的会议上,对张东荪帮助北平谈判成功给予了高度肯定,“这是张先生的功劳!”
为何没有给毛主席投票
那么张东荪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投票呢?这还要从他坚持“中庸思想”说起。张东荪是我国较早接触到社会主义进步思想的人,因此也是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的对象。
但他心目中信仰的社会主义是基尔特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有着不少缺陷,如认为无产阶级是空谈。
因此,当张东荪得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他觉得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只是空谈,想要救中国只有开发实力。
李达的一句评价正是对张东荪的写照:“他没有什么坚定的主见,只是在长久接受各种思想时,将他们杂糅进了自己的观点。”
1949年1月,张东荪到西柏坡拜会毛泽东。他向毛主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中国要和**多来往,不能与苏联走得太近。
当时美苏冷战影响着全世界,毛泽东则认为,要想与欧美帝国主义抗衡,必须同苏联建交,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并提出“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毛主席严厉批评了张东荪的“中间路线”主张和反对外交“一边倒”的观点,毛主席指出,像张东荪这类知识分子有着严重的“亲美”、“恐苏”思想,劝他趁早打消这样的念头。
这次与毛主席的会晤没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张东荪很长一段时间意志消沉,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甚至这种思想在他的心中越来越强烈。
1949年9月30日,张东荪在国家主席的选举中没有给毛主席投票。从客观上来讲,张东荪并不是反对毛主席当选主席,他只是坚持自己的“中庸思想”和“中间路线”,也是他一时的“书生意气”。
毛主席得知没有给他投票的人是张东荪,却不以为意,并没有怪罪他。但张东荪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而是坚持自己的思想,一意孤行,以至于后来犯下了大错。
张东荪通过个人渠道向**传达“善意”,希望**不要攻打中国。其实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新中国正是起步阶段,禁不起再一次的战争,可他的行为太过天真,以为只要传达“善意”敌人就会放过自己。
果不其然,**特工王志奇抓住了张东荪的性格漏洞,伪装成友好人士故意接近张东荪。
张东荪对王志奇无比信任,当王志奇提出,要想打通中美关系,就拿出自己的情报交换。于是,张东荪提供了一份政协名单,并勾画出可能与自己合作的人员姓名。
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更致命的是,敌人通过张东荪的电台获取了宋时轮第九兵团出兵朝鲜的详细计划,并传递给了美方。毛主席得知后立即下令,要求加强隐蔽、强化防控、夜间行动。
计划败露后,王志奇说出了张东荪的名字,张东荪坚决不承认自己是**特务,但确实因为他的“无心之举”将国家机密泄露给了敌人,一时之间张东荪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叛国贼。
1952年10月,民盟将张东荪开除,并且要以叛国罪将张东荪抓起来审判,关键时候还是毛主席考虑到他曾经的贡献,不计前嫌,救了他一命,“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养起来。”
晚年,张东荪仍然担任着北大哲学系教授,只是每天在家种花、写诗打发时间。
他在一份检讨中承认中庸主义在他身上有很深的根基,“养成了一种气质,总以为清高最好,自命不凡,爱好名誉……”1973年6月,失去了一切政治权利的张东荪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终年87岁。
结语
张东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者,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在参与政治方面,充满书生气的他没有什么建树。在选举国家的会议上,张东荪没有给毛主席投票,实在是因为他本人性格太固执,甚至是有些迂腐。
在毛主席的心中,为民族谋独立,为国家谋强盛才是远大的理想,至于谁没有给自己投票,根本不重要。
在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上,毛主席展现了自己如海洋般宽广的胸怀,他在乎的是实事求是,尊重每个人自由表达的权利。也正是因为毛主席的包容大度,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的尊重与爱戴。
参考文献
[1]施立松.张东荪:"书生谋国直堪笑"[J].名人传记,2020(4):34-37.
[2]齐玉东.张东荪:书生问政的风雨历程[J].文史春秋,2012(3):36-39.
[3]武志文.张东荪与“张东荪叛国案”[J].文史精华,2013(4):24-31.
[4]建国时毛泽东当选主席缺一票,是谁没投票.中国新闻网报道,2009.9.21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