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盆地隆起(丹霞地貌的地质构造)
本文经“地球杂志”微信订阅号授权转载。特此感谢!
中国向来不缺名山大川
或风光旖旎或雄奇险峻
或流传着千年的神话传说
或充满了真挚的人文情怀
在广东韶关
有一座丹霞山
其独特的地质特征
不但演化出山神水秀的绝美风景
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
本文将从地质变迁的角度出发带您一起解构神霄绛阙的丹霞山水探寻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古老记忆
▼丹霞山地理位置图/制图:石彧
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丹霞地貌是最早以中文词汇命名的地貌类型,主要是以广东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系由陆相红层构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
它主要发育于中新生代陆相近水平厚层状紫红色砂岩、砾岩中,由于沿垂直节理和断层发生风化剥落、流水侵蚀和崩塌后退等多种地质作用而形成,通常具有“顶平(圆)、身陡、麓缓”特征。
但是,仅在国内发育丹霞地貌的地区就超过1200处,那为何只有丹霞山能成为该地貌的命名地呢?
故事要从百年前说起。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图/图源:闫罗彬,2018
上世纪20年代末,时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的冯景兰院士在粤北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被一片红色岩层吸引,遂将这些红色的砂砾岩地层命名为“丹霞层”。
十年后,陈国达院士在《江西贡水流域地质》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丹霞地形”这一概念。此后,华南师范大学曾昭璇教授对华南丹霞地形开展了大量研究。1961年,辞海编辑委员会首次把“丹霞地貌”作为正式词条列入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试行本)·地理分册》。
从此,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特殊地貌类型开始活跃在学术圈。通过黄进、彭华等一批学者的不懈努力,丹霞山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2004年),并与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龟峰和浙江江郎山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丹霞地貌和丹霞山也由此获得了全球的认可和瞩目。
▼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分布图/图源:《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书》(可横屏观看)
丹霞之美见证亿年时空
以“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著称的丹霞地貌经历了亿万年的沧桑变化。
在大约1.4亿年前,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中国东部发生大规模的造山运动。
在这个过程之中,南岭山脉隆起,丹霞山地区下降成为一个山间断陷盆地,也就是丹霞盆地。被流水携带的泥沙碎石不断在盆地中堆积,经过数千万年的累积形成巨厚的地层。这些地层具有鲜明的红色调,其中发育钙质结核、遗迹化石、泥裂构造、大型交错层理等,都指示它们主要形成于干旱炎热的氧化环境,这与白垩纪著名的全球温室气候是一致的。
丹霞山的红层之所以呈现红色,主要是由于岩石富含三价铁离子(Fe3+)。因此,丹霞山红层蕴涵着重要的地球科学意义。
泥裂
钙质结核
复杂的地质背景加上大自然的种种巧合让丹霞山成为目前已知的丹霞地貌单体景观和群体景观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分布在29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石柱、石墙、峡谷、赤壁和两条横穿而过的河流,共同构筑起丹霞山“雄、奇、险、峻、幽”的立体画卷。在诸多令人连连称奇的景点之中,尤以锦石岩大崖壁、阳元石和僧帽峰最具代表性。
锦石岩大崖壁位于长老峰北面锦石岩寺旁,所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最早说的就是这处崖壁。崖壁远看似红霞尽染,近看色彩斑斓。崖壁高差超过200米,绵延1500多米,在晨昏霞光的辉映之下,色彩随光线发生变化,犹如绚丽的织锦,锦石岩也因此得名。
▼锦石岩大崖壁(可横屏观看)
丹霞山不乏象形奇石,如茶壶峰、蜡烛峰、观音石、睡美人等。但要说哪一个最为形象逼真,当属阳元石。
阳元石属于石柱,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酷似男根。阳元石高28米,直径7米,冲天而立,卓尔不群。阳元石原本与其后的阳元山是一整体,后来由于节理切割和风化作用,使它逐渐与阳元山分离而形成石柱。
▼阳元石
僧帽峰是丹霞山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以其为原型设计的图案也被用作丹霞山的logo。僧帽峰的美在于其与周围的峰林组成了一幅高低参差、疏密相生、组合有序、富有韵律和层次感的壮美画卷。尤其在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浮出云海时,以僧帽峰为主的丹霞群峰便透出一种被精心雕刻过的美感。
▼僧帽峰日出(可横屏观看)
特殊地质条件孕育独特生境
在丹霞山,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随处可见,广东乃至全国最大的马尾松群落就在丹霞山。中华水韭、金毛狗、花榈木、白桂木等珍稀濒危物种也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近年来得益于基础科研的不断深入,各种特有物种不断被发现,丹霞梧桐、丹霞小花苣苔、丹霞无叶兰、丹霞瘦脐菇、丹霞天葵等等无不彰显着丹霞山这座巨大基因宝库的独特魅力。其中,丹霞梧桐因其数量稀少和在生态领域的重要价值,被誉为广东的植物名片。
特有物种
丹霞梧桐
丹霞天葵
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离不开特殊的地质和地貌条件。简单来说,丹霞地貌演化是红层台地不断分解和后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山体逐渐缩小,土层渐薄,故山顶的植物种类日益减少。但在多个山块围限的沟谷之中,由于空气流通性较差,温度和湿度上升,形成沟谷“热岛效应”。
因为热岛效应,丹霞山植物类型的热带成分比同纬度其他地貌区明显偏多。大量封闭沟谷中木质藤本交织,蕨类植物丰富,常见的气生根、老茎生花、附生和绞杀现象等热带雨林的特征在丹霞山都有出现。
除此之外,丹霞山在小尺度范围内出现的高度多样化生态系统也是其特性之一。最为典型的是在同一个山体上,在山顶和山脊以比较旱生的常绿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为主,崖壁上出现由地衣、苔藓和草木藤本植物等生物为主体组成的简单生态系统,而在沟谷则是以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
▼丹霞山生境示意图/据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材料中配图改绘(可横屏观看)
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繁盛的植被也为动物的栖息和繁衍创造了条件。在放晴的日子里,几乎天天都能看到天空中盘旋的黑耳鸢。
在林中漫步时,也偶尔能与成群的白鹇打个照面。白鹇属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雄性整体呈白色,雌性整体呈麻灰色,因外形优美,气质高贵,自古就是名贵的观赏鸟,也被入选为广东省省鸟。
▼白鹇
要论到丹霞山最常见也是最受欢迎的小动物,那一定是松鼠。丹霞山常见的松鼠类型有隐纹花松鼠、赤腹松鼠、红颊长吻松鼠、红腿长吻松鼠等,其中红腿长吻松鼠更是丹霞山特有的哺乳动物。
▼松鼠
此方定是神仙宅
但凡是山神水秀的地方,多半流淌着千年的文脉流觞。丹霞山亦是如此。
明末时期,遗臣李永茂与其弟李充茂来到岭南,并买下今天的长老峰作为避世隐居之地。因其故乡河南邓州也有一座丹霞山,加之隐居之处岩石呈现出一片色如渥丹的红色,故将长老峰命名为丹霞山。这段在《丹霞山水总序》和《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记载的历史让我们弄清了山名的来源。但丹霞山的历史却远不止如此。
人类对丹霞山资源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丹霞山内的浈江边鱼鳞石岩洞,有重要的“鲶鱼转”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曾出土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等文物达80多件。唐开元名相张九龄(韶关曲江人)更是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诗篇。
▼李氏兄弟用这片摩崖石刻记录丹霞山的开山历史
既然是避世之地,为躲避外界的纷扰,住于此的山民选择结寨自保。“高山为寨,平地为堡”,利用丹霞山的地势,修筑寨堡以保全生命和财产,最终形成了“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的景象。
丹霞山大小百余座山寨中以细美寨最为著名。细美寨修建于阳元山之巅,沿着红层中的水平层状岩槽开凿而成。拾级而上,只觉阶梯直通云霄,有九九天梯之说。山门位于一段台阶之上,仅容一人通过,门洞上还有用于观察和射击的洞岩,实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细美寨与九九天梯
位于岭南的丹霞山,骨子里深深镌刻着客家文化的烙印。夏富村是丹霞山一个客家儿女聚集的村落,主要姓氏为李姓,是单姓宗族村落。
根据《李氏族谱》的记载,南宋年间,江西吉安举人李子乙从任职的广西苍梧县回江西老家时,于韶洲选择沿锦江北上。沿江北上一路风景如画,过芙芷坝、瑶山、牛鼻后豁然开朗,一片沃野平阳的景象。李子乙判断此处是发家致仕的风水宝地,于是决定举族迁来此处定居。
▼锦江风光
今天的夏富村除了客家文化在继续吸引着八方来客外,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和生产景观正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
平静的锦江之滨,风吹过村子旁的千倾油菜花,远处的山峰和更远处的山峰绘出水墨的轮廓,在一片云雾缭绕之中衬出山水林田湖草与人和谐发展的幸福画卷。
▼夏富田园
也难怪苏轼会说“此方定是神仙宅”。
本文得到了韶关丹霞山管理委员会陈昉副主任、东华理工大学陈留勤副教授和韶关学院李贵清的大力支持,在此致谢!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