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dtype(category的动词形式)

“哲学”一词即是“西洋货”又是“东洋货”。

哲学,这两个字的确是中文,而且古已有之。但就此名字来说,的确是一个舶来品。“哲学”二字翻译自西文Philosophy,这是英语,源自拉丁语philosophia,最终源自古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可谓是地道的“西洋货”。但就是汉字“哲学”这个译名,甚至也不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虽然的确使用的是汉字。此译名最初源自日本。在19世纪,当时有一位日本的启蒙家,名叫西周(日语:西周/にし あまね Nishi Amane,1829年3月7日-1897年1月31日),首次在其著作中使用了“哲学”一词,意在以此一词指称源自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所以,可以说就连“哲学”这个译名也是个“东洋货”。那么“哲学”这个原型是西洋货,又在东洋化身为汉字的词语,又是何时被引入我国本土的呢?

是否有中国哲学?上篇:哲学一词的歧义性与范畴的词源学解读。

西周,日语:西周/にし あまね Nishi Amane(1829年3月7日-1897年1月31日)

将“哲学”一词引入中国的晚清诗人。

事情发生在晚清,引介者是晚清的外交家、诗人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历任驻日本、英国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的总领事,可谓对西方文化颇有了解。尤其对日本了解甚深,著有《日本国志》,主张满清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所以,由他将这个日本人翻译的“哲学”一词引入中国也并不奇怪。此事发生的时间是在1896年左右,黄遵宪首次将“哲学”一词介绍到中国。自此,中国学术中算是有了“哲学”一名。但问题是,在此“哲学”一词传入中国之前,我国是否已经就有了以此二字所指称的学术思想呢?或者说,我国古代独自发展出来的、那些丰富的学术思想是否也可以被冠以哲学之名呢?

是否有中国哲学?上篇:哲学一词的歧义性与范畴的词源学解读。

黄遵宪雕像。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

两派的纷争。

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闹不好是要起纷争的!一派人可能会说:我国自古学术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上自伏羲仰观俯察,始画八卦,从尧舜禹心诀相传,到孔子删定六经,以仁一以贯之,直到后来的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可谓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过,怎能如此自贱,罔诬先祖,竟说我国没有哲学呢?但另一派深谙西哲的人可能会说: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确蔚为大观,但这些与源自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完全是两回事,二者根本不同。称之为学术思想可矣,干嘛非得要将本来称谓他们西方思想的名字冠到自家的头上呢?

是否有中国哲学?上篇:哲学一词的歧义性与范畴的词源学解读。

伏羲画卦,出自明仇英所绘《帝王道统万年图》

究竟谁是“不肖之徒”?

此种分歧并非出自杜撰,在学界或隐或显地已经有所讨论。孙周兴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超越之辩与中西哲学的差异——评安乐哲北大学术讲演》,收录在其著作集《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中。在此文中,作者主要讨论了西方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对近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的批判,所依据的主要文本是安乐哲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稿《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安乐哲不满于牟宗三用西方的“超越”概念阐释中国思想,认为这样会产生误解和曲解。我们这里要关注的是,孙周兴先生在此文中的一个注里提了这么一件事:牟宗三曾把那些认为中国没有哲学的人称为“不肖之徒”、“败类”。然后孙周兴先生又以安乐哲的观点“反唇相讥”道:像牟宗三这样,把这个源自西方的“超越”概念强加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人反倒是“败类”了。(参见《后哲学的哲学问题》,117页,脚注①。)

是否有中国哲学?上篇:哲学一词的歧义性与范畴的词源学解读。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离中,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哲学”一词的歧义性。

两派之对立竟如此激烈!牟宗三先生对西方思想不可谓知之不深,而且是一位康德专家,曾经翻译过康德的“三大批判”,虽然是从英文转译的。牟宗三先生在为了整理宋明理学所著的三大卷《心体与性体》和堪称此书第四卷的《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中就以补救康德哲学的方式,提出了“道德的形而上学”一说(此“的”字为形容词,不同于康德的属格用法)。而汉学家安乐哲则是一位深谙中国古代思想和语言的西方人,但却坚决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主张以原本的意义来理解东方思想,而不是套用西方术语。那么究竟谁对谁错呢?我们在这里无意于站队,参加到这场激烈的辩论当中。也无意于并且也没有能力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只是尝试着做一个“和事佬”,借着一个简单的例子以使事情明朗些。其实,二者都没错,问题就在于“哲学”这个词有点儿太含糊了。准确地说,就是“哲学”这个词的歧义性,或说是“二义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广义的哲学”和“侠义的哲学”。“哲学”一词即指一个范畴,又同时指称着这个范畴的“填充物”。

是否有中国哲学?上篇:哲学一词的歧义性与范畴的词源学解读。

朱熹,后世尊称为朱子。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心体与性体》第三卷便梳理了朱子的为学理路。

“范畴”的词源学。

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对“范畴”一词做个词源上的考察。范畴,此两字取自《尚书?周书?洪范》中的“洪范九畴”一语。用以翻译西方语言中的category一词。category虽是英语,但像很多词一样,源自拉丁语categoria,最终源自古希腊语kategoria(此处用古希腊语的拉丁字母转写形式,以下涉及到古希腊语词的皆仿此),有指控、控告等意思。其动词形式为kategorein。这个动词的原始意思是控告,引申为声称、断言、命名等意思。此词由两部分组成,前缀kata,意思是向下,有时也有针对、通过、一起等意思。agoreuein的意思是当众公开地演讲、讲话,源自agora,意思就是公众的集会、集市。为了探明其中的意思,我们借助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解释。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尼采》“欧洲虚无主义”一章的第6节“作为范畴的最高价值”中对此词有所阐释。

是否有中国哲学?上篇:哲学一词的歧义性与范畴的词源学解读。

《尚书正义?洪范》书影,出自日本弘化四年熊本藩时习馆影刻足利学校藏南宋两浙东路八行本。

海德格尔对“范畴”的解读。

海德格尔认为,kata的意思是:自上而下地达到某物,也就是对某物的观看。那么kategorein的意思就是,在对某物的观看中揭示某物、公开某物。而这种揭示与公开,是通过词语进行的。而kategorein之所以有控告的意思,就是因为控告就是在公开的审判中,用称呼、断言、命名的方式,将被告者的某类过错揭示、列举出来。所以,海德格尔认为,kategoria前哲学的生活上的(也就是活生生的,尚未僵化的)意思就是“揭示性的称呼”,或说是用言词、命名的方式使某物公开出来。也就是说,能将某物外观及其看起来如何的各个方面公开出来的词语就是kategoria,即范畴。同一节的开始部分,海德格尔还提到了意思类同的两个词,Klasse和Sorte,它们都有等级、种类等意思。并且说,它们都用来标识一个区域,甚至更形象地说,一个抽屉。(参见商务印书馆的《海德格尔文集》版《尼采》下卷,757页,孙周兴译。)那么“范畴填充物”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些又与“是否有中国哲学”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些问题,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借助一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