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退伍费有100万吗(2022退伍费明细表)

粟裕是军事天才,但绝不是政治低能

现在一提起粟裕,很多人都会给他贴上“军事天才,政治低能”的标签,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心中对粟裕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不知道是从何而来的,也许和林彪当年“缺少党内斗争的经验”一句评语有关吧。

不过,林彪的评价是针对“党内斗争”的,不必讳言,在这方面粟裕确实非常迟钝,林彪的评价绝对准确。比如当年高饶事件后,党内开会批判高饶,结果会上有人带节奏,明里暗里指控粟裕是饶漱石党羽,粟裕当时就在会场,对这种恶毒的指控却毫无察觉,旁边刘伯承实在忍不住了,趁着粟裕半中间上厕所的机会,跟了出来,对他说会上某某在诬陷你,粟裕这才恍然大悟。

但是,“党内斗争”绝不等于“政治”。粟裕不善于玩弄权术,绝不表示他的政治水平低下。

举一个例子:

1937年,粟裕带领挺进师在闽浙地区坚持游击战争,期间和组织失去联系,独自率领部队数百人和敌人周旋,一切外部消息都很难了解,粟裕只能努力搜集各种报纸来了解局势。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立刻意识到时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挺进师每到一个地方,写的标语都是“打倒蒋介石”,而现在粟裕则让宣传员把口号改成了“联蒋抗日”。

到了9月,社会上各种传言不断,有人说“共产党投降了”,有人说“红军被收编了”,面对这纷纷扰扰的流言,粟裕敏锐地判断应该是国共双方实现了合作。为了彻底搞清楚情况,他派刘亨云带领一个班的战士,穿上国民党军装,刘亨云化妆成上尉连长,大摇大摆的来到龙泉县溪口镇,直接走进镇公所,刘亨云称“我们是剿共的,有急事要和县长联系,赶紧给我接通县长电话。”镇长赶紧接通电话,刘亨云问:“报上都说朱毛投降了,到底怎么回事,这共军还剿不剿了?”县长回答:“国共合作了,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开拔抗日了。”(刘亨云后来任华野1纵3师师长,解放后授少将军衔)

就这样,粟裕才准确地了解到了国共合作的消息,于是他马上给国民党遂昌县政府写信,要求他派人来谈判游击队改编事宜。几天之后,国民党当局就派人来进行谈判了。谈判中,国民党代表要求挺进师全部下山,进驻县城,听候改编。粟裕断然拒绝,提出自己的条件:1、挺进师将开赴浙南根据地,沿途国民党不得留难;2、红军游击队已停止打土豪,国民党当局应补充弹药给养;3、合作不是投降,改编不是收编,双方是平等的关系,红军游击队保持独立性。

最后国民党全盘接受了粟裕的条件。

读书至此,我心中只有服气二字。

——试想,在一个消息完全闭塞,和组织失去一切联系的情况下,仅凭报纸上的只言片语,就准确判断出局势变化,在无任何上级指示的情况下,主动和国民党进行合作谈判,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万一情报不准,判断失误,这妥妥就是投降啊,可是粟裕就敢这么干。而更加令人惊叹的是,即使和组织失去全部联系,他却能做到和党中央高度一致,“合作不是投降,改编不是收编”,这两句话看起来简单,可是要在一个完全闭塞、无任何情报来源、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天天和死神共舞的环境中,做出这样的判断,而且和党中央的决议若合符节,那就只能用“不可思议”四个字来形容了。——如果没有极高的政治水平,没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怎么可能做到?

我们也知道,在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过程中,各种悲剧层出不穷。闽粤边特委代书记何鸣在谈判过程中,以为改编就是收编,在改编过程中将部队带到漳浦,并命令红军放下武器,结果致使700多红军战士被俘,被缴枪500多支。而在赣东北的杨文瀚部,拒不相信国共合作,把前来通知他下山进行改编的同志连续杀害,最后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亲自上山进行劝说,结果被杨文瀚当成叛徒把一行五人全部杀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归根结底,不就是“政治能力低下”几个字吗?

和这些相对比,我们才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粟裕的政治才能是何等的高超。

粟裕在根据地建设方面,三年游击战争时的游击根据地暂且不算,就单说抗战时他开辟建设的苏中根据地,人口几百万,在根据地上,他全面改造基层政权,成立多家生产企业,建立税收、财政体系,发行自己的货币,完成每年百万担公粮、2000万元税收的上缴任务,设立中小学校一千多所,在校学生16万人。就连邹韬奋在考察苏中根据地后,也赞叹说“我在苏中看到了新中国的光明”。——苏中根据地这样耀眼的成绩,恰好再一次证明了粟裕政治能力之高超。

这要说粟裕不懂根据地建设,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其实,恰恰是林彪没有根据地建设的经验。在东北,他也是只管打仗,其他的事情都由罗荣桓、高岗、彭真等人在做,这在《罗荣桓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一些天才大概只是为打仗所生,一离开战场环境,他们的行事方式,痴迷于战场规则的心态往往使他们本身十分被动,巴顿是个例子,粟裕也是。

粟裕在战役指挥上的天才无可否认,计算精细,胆大果断,具备一个军事统帅所有的优秀素质。因此教员在战场上对他极其信任,给他充分的决策权。粟一直未从这个思维习惯脱出,不把他的直接上级放在眼里。与他密切协作的陈,彭等领导对他似乎都有矛盾,离他远远的林从军事才能的角度倒是很欣赏他。后面粟自己又出现了‘苏军总参谋部职权划分’‘朝鲜撤军命令下达’等越权事件(也是自己特立独行习惯的结果) ,直接挑战自己的上司,使得包括苏方官员都对这些不知基本行事规则的行为十分诧异。

得罪了彭不说,那些军中大佬的怨气就发泄出来了。批判会什么话都可以说了,帽子戴了一顶又一顶。当然这个教员明白,粟应该没有异心,暂时没大仗打,给他一些小委屈,暂时发了“转业费”,远离政治,保留待遇,60年代末中苏紧张时,又把粟拿出来让他四处查看地形,做作战计划。真要打大仗,还是要叫他带兵,委以重任的。

现在网上所有的文章几乎为粟鸣不平的,但从另一角度看,粟裕在小问题上摔了跟头,却早点退出,得以善终。既在历史上留下华彩乐章,又有安稳和受尊敬的晚年生活。总体而言,在后面那么激烈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对他绝对是保护、是好事善人自有福报,不在一时沉浮。粟裕后面不对批他的老领导彭帅落井下石,同时还对对他很有怨气陈老帅以德报怨,悉心照顾陈毅的儿女(在陈去世后,后面把女儿嫁给了陈小鲁,和陈成了儿女亲家。),也是参悟到此了吧。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