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的解释(ABC解释)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不知道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们有没有观察过这样一个现象,当两个小朋友遇到一样的事情之后,所作出的态度、反应及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路程。比如,当两个孩子都考砸了,甲小朋友可能觉得没有关系,还有下次机会,然后反省自己哪里出错了;而乙先朋友却认为这是不应该的,并且斥责自己为什么这么粗心大意,甚至还不敢和父母交代考砸的试卷。
为什么不同的小朋友面对不同的事件会有如此大差别的情绪反应呢?其实追根到底,都是由于个人信念引起。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所以会作出不同的反应。积极的人多数带着正能量,比较会包容他人和自己,心态也较为宽松;反之,消极的人容易把事情往坏的一方面预测,产生不好的念头。
那么家长在教育中面对孩子的情绪低估时,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走出低估,做情绪管理的主人呢?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心理学家艾利斯就用ABC理论分析了我们不良情绪的来源,并作出了解释。
了解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ABC理论认为,并不是(A)真实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B)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C)情绪反应。
延展开来讲,艾利斯认为,人们产生情绪消极的原因在于(B),对真实发生的事件的不合理观念。而不合理观念总的来说有三个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
把自己的观念作为出发点,认为某件事情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思想。常常表现为过于绝对化,将希望"、"想要"等渴求转为"必须"、"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得到这个模型飞机""我一定要考的一百分""他应该对我好"等等。
结果导论:当某个人对于周边事物有强制性的要求时容易产生执念。然而客观事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会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执念难以实现时,则会表现出消极、极端的心理反应。
2、过分概括的评价
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通常把"有时、"某些情况""偶然"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大多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以及事情发生的不合理评价上。例如,以片面的看法来衡量电视人物,通过一个细节判定一个人整体,或者当一件事失败后,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导致悲观的认知。
结果导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该包容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3.糟糕至极的结果
意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一定是非常糟糕。多数表现在将负面影响无限扩大,总是心惊胆战地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比如,"我没考好妈妈一定会骂我""没读大学就不会有出息""家境不够好就会被看不起"等等。
结果导论:其实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是有两面性的,都还有转机。要学会以开阔的视角看事件,不可"一叶障山",忽视了改变事情本质的能力。
由此可见,我们很难控制事件A的发生,那么,如果想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重点就在于,发现并修正潜藏在我们脑海中的,非理性信念。
如何运用好情绪ABC理论
怎样才能带领孩子及时转变"认知B",走出情绪低谷呢?爸爸妈妈们不妨从这三方面入手:
首先,找出孩子非理性观念的缘由,打破孩子固有思维。
当发现孩子产生了非理性观念的缘由后,应该及时了解到"为什么",因为何事、何人、何物。然后罗列出孩子非理性的行为,并告诉孩子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让孩子学会自我分析,家长承担起引导角色,可以每天和孩子做好约定进行"情绪小清理"。在睡觉前可以和孩子谈心,询问他今天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吗?或者主动和孩子分享自己眼中对孩子的表现评估,但是不要一味的斥责他,应该多加鼓励,表示对孩子的理解,比如:今天你打翻了牛奶,妈妈虽然觉得你有点小粗心,但是看见你自责了许久也很心疼你,不过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注意的。其实在这里有条公式可以套用:指出错误+精神安慰+如何避免二次发生。
另外,孩子的行为观念往往和家长脱不了关系,因此在孩子发生非理性观念的行为,家长也要检讨、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不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孩子陷入心理误区。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会和孩子平等沟通,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次,建立合理的观念和认知,改变孩子情绪。
培养孩子应对压力的思维,压力问题是情绪的一大重点,不要觉得孩子小,就认为他们是无忧无虑的,反而孩子的敏感使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压力,所以要经常告诉孩子以平常心对待事情的发生,让孩子做好能做的事就可以了,其他的顺其自然,而不是让孩子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只有思想的转变才能放下压力。让孩子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学会接受自己或者他人的不完美,从心底认可自己,明白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从心底认可他人,便不会产生厌恶心理。选择健康的思考方式和生活习惯。
同时可以鼓励孩子多结交一些朋友,因为小孩子渐渐长大了,都有自己的"小秘密",而朋友是家人以外的最佳倾诉对象,在孩子遇到烦恼时,和朋友的聊天陪伴,可以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除此之外,可以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锻炼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而且运动后往往会让人变得轻松愉快。
最后,分享积极的态度,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
积极的暗示可以得到积极的心态,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我们没有办法避免情绪的产生,但是我们可以摆正面对情绪的态度,通过潜移默化来影响孩子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情绪消极情况,家长要认识到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直观的教育带来的作用通常比较片刻,如何让孩子把情绪管理作为终身习惯呢,这离不开潜移默化。从孩子小时候,可以带他多阅读一些正能量的书籍或者观看富有美好意义的影片。并且有研究调查,58%的调查者都认为教育软件可以大大的改善孩子的心理情绪健康,通过书籍影视的直观化引导,有助于孩子有效的学习社会情感技能,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所以家长可以试着为孩子提供自我选择、独立阅读的空间。
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做孩子情绪管理的帮助者,和孩子共同面对成长过程中的低谷期,相信每位家长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引导者,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情绪管理的主人。
我是吴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