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卡夫卡作品的多重主题)

下面来讨论卡夫卡小说中的五个主题。

卡夫卡作品(卡夫卡作品的多重主题)
1.操劳

“波塞冬坐在办公桌旁算呀算呀。掌管天下水域使他得没完没了地工作。”(《波塞冬》)

在短篇《波塞冬》中,卡夫卡记录了一个掌管天下水域而不得不没完没了工作的波塞冬。这不是神话中身负神奇魔力的神明,倒像一位现代企业中的会计员。他为当前的工作而抱怨,却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工作。尽管他统治着海洋,却“几乎没看过所有的海洋,匆匆赶往奥林匹斯山时也只是草草看上几眼,从未真正在海洋中巡行。”繁琐的工作占用了他的几乎全部时间,以至于只能期待世界末日来临,“等算完最后一笔帐,抢在末日来临前,他或许还能快快地来上一次小小的巡行。”

计算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重视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使得数学的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数字的统驭之下,人类生活渐渐以“多”、“少”来衡量。然而“多”是无有尽头的。例如货币,乃是一切商品的公分母;全部商品均可化为货币。货币作为商品与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在社会心理方面,事实上切断了商品本身(使用价值)与消费者(人)之间的联系。人们陷入金钱拜物教,货币成了人生追求的唯一的、单调乏味之物。

不仅仅货币,劳动也是如此。为提升效率,分工被广泛引入社会生活。分工的后果是劳动的片段化、重复化,间接导致生活的片段化、重复化。劳动以时间计算,时间中充斥着单调乏味的重复劳动,这就是卡夫卡描写的现代生活方式。人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操劳着、焦虑着、抱怨着、厌烦着,却无可奈何。

正如数字没有最大数一样,操劳也没有终点。

卡夫卡作品(卡夫卡作品的多重主题)
2.拒绝

“自打我们生活在一起,若不是一个第六者常常插足,倒也是一种宁静和睦的生活。他没做对不起我们的事,但却令我们讨厌,这也就够了。为什么他要往别人不喜欢他的地方钻呢?我们不认识他,也不想接纳他。从前我们五个彼此也不认识,只要愿意,我们现在也可能彼此还不认识。但在我们这里是可能的和可以容忍的,在第六个那里却是不可能的和不可容忍的。另外我们是五个,我们不想是六个。”(《集体》)

另一个短篇《集体》讲述了拒绝。五个原先互不认识的人偶然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集体”;但第六个人的到来,却破坏了这种一体感。于是这个“集体”联合起来排挤他。排挤的方式并非挑起直接冲突,而是不解释:“可是该如何将这一切告诉第六个,长长的解释几乎就意味着接纳进我们的圈子,我们宁愿不做任何解释,我们不接纳他。” 但这种方式并未达到效果:“无论他将嘴唇撅得多高,我们都用胳膊肘将他撞开,但无论我们怎样将他撞开,他还是照来不误。”

这是卡夫卡较少见的从拒绝者、从集体角度描写“拒绝”的。在大多数作品,如《城堡》中,我们常常是从被拒绝的个体角度去观察“拒绝”这件事的。为何要拒绝?这是没来由的。似乎仅仅是出于类似集体惯性的某种情绪。集体以沉默、不解释应对外来的个体,保持着高深莫测,却又并不疏远的态度。

个体与集体之间保持着一种“黏性”。个体希望进入集体,却越是努力越是被更强大的力所排斥;当他试图放弃时,却又似乎总能看见希望。这种滑腻、粘稠的感觉,不清不楚地存在于小说之中,既让人无法彻底绝望、又与最终目的遥不可及。

卡夫卡作品(卡夫卡作品的多重主题)
4.模糊

“那是一大早,街道上空空荡荡,我往火车站赶去。当我和塔钟对表时,我发现时间比我想得要晚得多,我必须赶紧走。这一发现让我吃惊不小,因而对路也没有把握了。我对这个城市还不十分熟悉,幸好附近有个警察,我便朝他跑过去,上气不接下气地向他问路。他微微一笑说:“你想找我打听那条路?”“是的,”我说,“因为我自己找不到它。”“算了吧,算了吧。”说完他猛地转过身去,就像那些想自己偷笑的人一样。”(《算了吧》)

这篇短文同样写了拒绝。但另一个特点,即模糊,同样明显。

模糊,指原因或目的不明确,是一种脱离了因果律之不稳定态。它像浓雾一样弥漫着卡夫卡的大部分小说,给人一种迷梦般的感觉,以至于被许多人目为其小说的主要特征。

如《算了吧》,焦急打听道路的人,被警察回复“算了吧,算了吧”,实在有些诡异和莫名其妙。为什么要说“算了吧”?这并非应对问路人的正常行为,何况后面紧跟一句“说完他猛地转过身去,就像那些想自己偷笑的人一样”,更叫人迷惑。无根由,或者不知根由,是卡夫卡抛给读者的解释。这解释便是不解释,如前面讲述《集体》一样,不解释乃是拒绝的一种方式。同样,无根由也是拒绝的一种方式。

然而小说的模糊性是直接针对读者的拒绝。读者被突然抛入文本面前,被冷漠以对,变得茫然无措,从而获得了小说人物的代入感。模糊性因此溢出于文本以外,无论是小说中人物、还是读者,都感到了被某种不知为何物的事物所拒绝的焦虑。这是叙事技巧的胜利。

若硬要给模糊,或无根由、不知原因一个解释,或许它正来源于“无限”。无限远远超出了有限个体的知觉范畴,使其无法看到事物全貌,同时,操劳的个体被现代生活方式切割成碎片化的人,被局限于狭小的圈子里,因而只能看到一个个突然跳出于眼前的无法解释的、不知因果的“偶然”。

卡夫卡作品(卡夫卡作品的多重主题)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