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器(古典乐器和西洋乐器比拼的电影)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一袭水袖丹衣,一曲醉人惊梦,

昆曲《牡丹亭》,是我国明代伟大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白先勇先生曾经说昆曲无他,唯一“美”字

昆曲是明朝发源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汉族古老戏曲,它和莆仙戏、秦腔、藏戏以及京剧等一样,都是中国的古老戏曲。其中京剧更是被称为中国国粹,京剧现在经常在欢迎外宾活动中,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表演给外宾观看,并且得到外国友人的认可与赞赏。

作为中国国粹,京剧在全国各地都有剧院,以北京为流行中心,辐射天津河北,山东等华北区域,南方以上海为主要流行区域,

根据文化部最新普查,中国现在尚存地方戏曲三百四十八种,平均每个省份有十多个戏曲,其中如京剧、昆曲、豫剧、秦腔、越剧、粤剧、皮影戏等戏曲被收录进非物质遗产名录,京剧、昆曲等更是被收录进世界非遗名录。

各地的地方戏曲都带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都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伴奏都是中华民族的乐器——二胡、琵琶、唢呐、筝、鼓、笛子、萧、笙等中国特有的本土乐器为主,演绎的除了部分帝王将相历经艰难打天下情节外,大部分都是讲述男女之间,神仙和凡人凄美的爱情故事,像《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白蛇传》等优秀的戏曲曲目,以及反映底层老百姓生产生活描写,喜怒哀乐,地方婚丧嫁娶风俗,善恶,因果报应,侠客行侠仗义等民间和历史故事,曲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可惜——眼下这些作为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令让人唏嘘不已了,现在各地地方戏曲都面临演出人员青黄不接,人才难以为继,演出市场萎缩,观众急剧下降,演员因(严格来说,除了地方戏团以及剧院外,广大的农村演员,他们都是在忙完农活后,再去演出的都是业余从业者)收入减少转行,以及地方因各种原因推行的政令(为了杜绝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之风盛行而要求不得邀请乐队吹奏演出,特别是农村,问题是,地方戏曲现在恰恰主要扎根在农村的),也间接地影响了它的生存环境,使它雪上加霜,艰难生存,以笔者在故乡鲁西南的亲身经历为例,鲁东南和江苏省徐州交界,与河南省,安徽省,江苏徐州方言接近,各种戏曲,小调都可以听的懂,笔者是临沂兰陵县(苍山县)的,主要有柳琴戏,吕剧,还有民间小调等戏曲,笔者曾经在驾校练车时,用手机外放了吕剧《小姑贤》,竟然有好几个学员半开玩笑问我多大年龄了?有七十岁了吗?怎么听这些老掉牙的破玩意儿?正常的年轻人谁听啊?笔者当时有些懵,怎么听戏曲就不正常了?后来又到县城公园人多的地方,故意用电脑笔记本和小音箱放柳琴戏,京剧,昆曲等,除了有几个老年人驻足欣赏外,四十岁的以下的都投来诧异的目光,更有个小伙子说你怎么不放个外国舞曲呢?笔者默然,回想起在东北辽宁(在那边生活了十多年)乡下观看东北特色二人转戏曲演出时,看了一晚上,那几个男女演员也没唱一句二人转,只是装成小丑模样在台上和观众,然后开始打情骂俏,说些下流笑话,迎合台下某些人的低俗需求,据知情人讲,唱真正二人转没人看,主要是来听他们讲荤段子的,这也是后来二人转被列入扫黄打非的打击范围之内的主要原因,当时笔者以为这只是偶然现象,没想到老家(山东)这边也是这种情况,后来笔者(是货车司机)又去过北京,河北保定,唐山,现在又到江苏,浙江等地,经过与当地村民交谈,以及各地司机的聊天中发现,情形大都如出一辙,那就是大部分年轻人对戏曲无动于衷,甚至有些年轻人想听,又怕被同伴笑话落后而作罢,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而知秋,这可以看出全国的地方戏曲生存都环境不容乐观,甚至有消亡的危险,

虽然国家十分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并且下了一定的力气,可惜,实际结果却差强人意。设想一下,如果地方戏曲消亡,那么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也会岌岌可危,——因为这些我们老祖宗创造发明的乐器,本来就是来演绎这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的,像《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古典名曲。

自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古老的国门,随着涌入国门的不仅仅是洋货,不平等条约,掠夺屠杀,还有比这更狠毒的更隐蔽——文化入侵,早期以各国竞相派出传教士传教,导致义和团爆发,继而演变成八国联军入侵,后来**又用庚子赔款为清政府培养留学生——**真的有这么好心吗,当然不是,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在华的利益代表人,

祖国遭受了百年的任人宰割耻辱,造成了一部人恐怕洋人,崇拜洋人的心理,并且间接地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盲目认为包括文化在内的西洋东西都是好的,反而自己的都是丑陋落后的,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蒸蒸日上,但是文化自信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步伐,特别是经过那些所谓“公知”们的渲染,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中对**生活(动不动就在剧中说某某出国了,回来就是个头顶光环的成功人士)美好的描写,这也算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现在看看,音乐课上,学习传统乐器的远远不如西方乐器,电影《百年朝凤》尽管有它的不足之处,可当导演吴天明跪下去求排片的新闻出来后,难道我们不该反思吗?电影里那几个唢呐匠不就是在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宿影吗?可悲!可叹!!

现在国家应该下更大力度立法保护我们自己的戏曲文化,民族乐器,建议学校(现在小学生只知道外国动漫人物,对中国动漫人物知之甚少)、商场超市,车站公园等每个月至少要播放两到三天的民族乐器曲目,或者戏曲,以唤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热爱,不要说让市场自主选择,再过几十年,等市场选完了,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那些污蔑中华文化,宣扬西方文化走狗们的攻击下,在要和平演变中国的阴谋下,在某些歌星不会说中国话却疯狂捞金诱惑下,这些几千年老祖宗留下的本土文化,恐怕有的已经不复存在了,没有保护好自己优秀文化,就没有自己的灵魂,绝对是他人的附庸,依靠依附别的民族文化的民族注定是失败的。

但愿这只是一个小草根老百姓的杞人忧天,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