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电子版(中国税务报电子版黎涛)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中国税务报电子版(中国税务报电子版黎涛)

近日,位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绵阳海立电器有限公司,全体员工井然有序地进行生产加工。 陈冬冬 摄

川观新闻记者 李欣忆

四川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的进程中,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日益提升。

省科技厅提供数据显示,四川省创新能力排名从“十二五”末全国的第16位提升到第11位,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其中,民营企业功不可没,民营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八成以上,已然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但同时,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之路依然存在各种障碍,还需爬坡上坎。当前最紧迫的共性难题是什么?川观新闻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现状:企业创新竞争力不够,“含金量”还有待提高

要考察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金量”,研发费用投入、知识产权、科技人员数量、上市情况是几大通用标准。

首先看研发费用投入。衡量一个地区的科技投入水平,国际上普遍采用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这个指标。2021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透露,预计2020年四川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这个数据低于全国2.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我省GDP排名。民营企业投入不足尤为突出,去年我省有35.82%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比例低于10%;仅有0.1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超过成本费用总额,这一比例比2019年减少了12.25个百分点。

再看知识产权。《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20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具备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大多数只是拥有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具备发明专利的企业占比很少。主导制定过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获得过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占比不到三成,核心竞争力有所欠缺,不利于推动自身持续发展。

科技人员数量指标。据《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20年度报告》数据,在入库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7.12%,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仅占5.03%,整体学历层次偏低。而从职称构成来看,从业人员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7.68%,高端人才的数量较少。

从入库企业的上市情况来看,上市企业有271家,占入库总量的2.20%,超97%是四板和新三板,且四板与新三板上市企业数量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楠认为,这说明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质量还有待提升。

“一没资源,二没资金,三没人才。”眉山德鑫航空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秘曾元梅对记者感叹。特种航空物流设备市场蛋糕长期被国际巨头瓜分,作为一家来自眉山市青神县的中小企业,德鑫航空生产的好几类特种航空物流设备在国内机场市场占比已超过一半,2019年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是,这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却遭遇了诸多难题,仅以人才为例,大城市人才不愿意到县城工作生活,好不容易引进人才,又因为生活配套等问题留不住人,企业一度人才流失严重。

德鑫航空所遭遇的困境不是个案。泸州市工商联近期开展“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表明,泸州市民营企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企业的科技支撑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目前,科技型企业集中在传统的机械、化工行业和部分医药生产企业,现代特色农业、新兴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少有骨干民营科技企业,反映了泸州的科技企业发展处于较低层次。

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不足,还体现在对**市场的拓展上。省工商联出具的《2020四川民营企业1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受世界经济下行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四川民营企业100强出口数额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新希望集团、明宇实业集团、华侨凤凰集团等龙头企业受到的冲击位居前列。这些企业也正在通过提升研发水平、优化生产制造流程、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等对策,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税务报电子版(中国税务报电子版黎涛)

2021年5月17日,在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的南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企业抢抓机遇,积极完成技改并努力生产订单,部分企业订单已经排到年底,园区各企业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黎涛 摄

析因:民企创新为何“心有余而力不足”?

创新竞争力不够的原因,在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许多民企反映,他们也想通过创新来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实却深感乏力。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民营企业主观认识的问题。省民营办相关负责人分析,部分民营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这还需要我们加大对企业家的引导和宣传,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做科技创新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

也有客观实力的原因,“研发投入往往需要大笔资金,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做到拿出这笔资金的同时不影响自身经营。加之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更难拿出资金来进行研发投入。”上述负责人说,省民营办组织编写的《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及指数(2020年度)》显示,54.31%的民企出现资金紧张、周转困难,26.9%的民企申请了贷款但没有成功,劳动力、原材料、土地厂房等要素价格上涨、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担保费率校稿,资金压力仍很大,制约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看来,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也要同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研发投入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多数民营企业投入较少也很正常。

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这和我省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经济结构有关,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工业结构相对传统,企业生存发展对研发的内在需求相对较低,企业研发处于较低水平,“传统产业引进的很多都是加工企业,研发板块没有落在四川;此外不少企业仍在转型过程中,对研发投入有个逐步增长的过程。”

企业创新体系的搭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优化民营企业创新的环境。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评估认为,我省当前仍存在创新能力薄弱、技术承接能力弱、创新载体功能发挥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了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建议:支持民企科技创新,政策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如何化解民企科技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2018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民营经济20条”,就推进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明确了13条具体任务。

13条具体任务,一方面推行新模式,支持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和产业链核心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共享“双创资源”。另一方面实施新激励,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即企业拿创新券购买创新服务,服务机构拿创新券找政府兑现,以这种市场化方式为民企提供支持;建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辅导师队伍;加快建设“互联网 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

政策推出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针对我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当前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蓝定香认为,还需进一步解决好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她建议,要“找到人”,通过科技、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等部门,准确找到高技术企业负责人特别是实际控制人群体。

“找到人”之后还要“做好菜”。实现菜品标准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执行同一标准,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细落实。实现菜品精细化,加强政策衔接协调,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充分考虑实际执行和出台政策初衷的差别,考虑同其他政策是否有叠加效应,加强政策的协调性,不断提高施策水平。

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建议,“十四五”期间从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企业主体规模、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等方面入手,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