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谁的名言)
?
中國讀書人發願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不做一個救人救世的帝王將相,就做一個能救人病苦的好醫生。這是中國知識份子讀書所發的第一大願。
宋朝范仲淹就將此語奉為一生讀書立志的圭臬,所以他醫學研究得很精深,不過一輩子沒有用上,後來出將入相,成為良相。當然啦!現代的青年也發這個願,不為“亮相”即為“晾衣”,不到社會上亮亮相,就在那裡做個晾衣服的架子,那就很糟糕了。
——《藥師經的濟世觀》
醫生的一把刀,看來似乎蠻殘酷的,但是這一刀下去是救人的,所以同樣的一把刀,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
中國的政治哲學,始終重視醫道,用醫學的道理與政治藝術相提並論。《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諸葛亮在江東談論政治時,就用醫學的道理做比喻,所以後來宋朝的名儒大將范仲淹就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名言。一個青年立志,就要成為救國家救時代,挽回歷史命運的領袖人物,不然就要做一個真正好的醫生。這兩個目的都是在救人,這就是“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道理。
——《老子他說》
宋朝有出將入相的范仲淹,他有兩句名言:“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一個人如果不能成為一個好宰相,治國平天下,起碼要做一個好醫生。這兩種人都是對社會有貢獻、救世救人的,不是讀書出來只為了金錢和職業。
醫學上有兩句話:“人之怕,怕病多”,一般人最怕的是病多,怕病的痛苦;“醫之所怕,怕道少”,醫生的怕,是怕學問少,方法少,這個“怕”就是苦惱。所以病家跟醫生,所怕的事、所擔心的事是不一樣的。
當一個時代到了衰敗的時候,各種病象、稀奇古怪的毛病都出來了,整個社會是病態的。大政治家就是個良醫,要有辦法醫好這個病態的社會。醫書上記載,古代一個名醫扁鵲,他的一雙眼睛就像X光,一看就把你的五臟六腑都看清楚了,扁鵲就是這樣的良醫。其實這兩句話,用之於政治哲學上也是一樣。一個大政治家,治療社會的病態,要有學問,要用心思,不能不學無術;學問不夠,方法就不夠。所以醫之怕,就怕道少,就怕學問不夠。
一個人立身處世,要有一個立腳點。以現代的觀念來說,一個年輕人,要先建立自己的人生觀,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年輕人一生有沒有事業,不是問題;一生有沒有事業心,才是問題。雖然有事業心,不一定能夠做得成事業;但是如果沒有事業心,就如同已經被丟進字紙簍的考卷一樣,這個年輕人幾乎是報廢了。
事業心的基礎在於仁心,一個人如果沒有救人救世之心,在思想上就沒有建立一個中心。即使事業做得再大,百年之後,也只是黃土一堆。宋代名臣范仲淹曾說:“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他就有救人救世之心,也就是孫中山先生說的“立大志,做大事,不是做大官”,這都是同樣的道理。
——《孟子與離婁》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