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小玩意(创意小玩意批发市场)

市集,一个并不新鲜的概念,似乎在疫情之后成为年轻人不能远行的市内“代餐”。

在社交平台上浏览市集相关帖文,可以发现市集大多长一个样子,但又各有不同。一个样子,指的是市集通常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所内,可以是商场、线下店、步行街区等等,进入市集需要购买门票,价格在几十元左右,也有免费市集,但很多人会把“免费进入”当作“这个市集不咋样”的暗语。走进一个市集,就像走进菜市场,但不同的是,市集里摆摊的都是个性十足的手艺人、设计师等等,售卖的东西也不是“地摊货”。有人认为市集就是“文青聚集地”。

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各种主题。简单来说,年轻人热衷的这类商业化市集,大多是由文化公司、新消费品牌等主办,本身就有很强的年轻人基因,主题的想象空间也很大,尤以复古市集、潮流市集、咖啡市集、面包市集、古风市集比较常见。目前全国也有不少叫得上名字的市集品牌,如银盐复古市集、新桥市集、伍德吃托克、凡几、大娃怪市。

年轻人涌向市集,摊主挣钱,主办方赚名。据从业人士透露,一场正规的市集,每个摊主的日营业额起码也要1000元打底,好的能日入过万。主办方虽然不至于盆满钵满,但吸引品牌、赞助,积累口碑,也都是长线价值。

市集越来越多,年轻人挑花了眼,踩雷的情况也难以避免。不久前,某知名市集在北京的三天活动结束,社交平台上的一片褒奖声中,仍然杂着“卖的都是淘宝货”“不值票钱”的反馈。在爱好者眼中,这已经算是业内不错的市集品牌了,但也难以统一年轻人的心。

市集火爆的背后,到底有哪些玄机?

创意小玩意(创意小玩意批发市场)

来源 / Pexels

魏彬也说,近两年市集这个词逐渐流行起来,有的组织者拿下一个繁华地段的协议,分割租赁给很多摊位,称作市集。有的商场也把市集当做了一个引流活动反哺自身商业。“我个人觉得,这些都不算是市集,前一种是夜市小吃街,后一种是日常商业活动。市集还是要把志趣相同的人聚在一起,完成交流沟通的目的。”

“市集的泛滥,一方面是赞助商想去炒概念,另一方面就是大家线上卖不动货了,又开始寻求线下的流量。到后来,市集肯定会分化,高质量的市集还是会留下来,其他那些参差不齐的,慢慢地ROI又跑不正,自然就不做了。”魏彬说。

市集对于摊主来说不仅是要赚钱,还要完成宣传和引流的任务,因此对于很多摊主来说,主办方的宣传能力也很重要。

阿卓遇到过一些主办方,“去了之后什么也不管,也不宣传。”更有甚者,一些所谓的市集主办还坑摊主的摊位费,收完钱就跑路。“我们最在意的还是主办方的运营能力。我们跟着市集就是想通过主办的能力、IP的影响力宣传自己的东西。”阿卓表示,主办方的能力如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客流上,“我们跑了这么多市集,其实也就一两个能做到保证客流的。”

很多爱好者发现,疫情之后,不能出去旅游,所以大家的目光都锁定在周末和小长假的各种市集里了。但是,虽说市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在疫情期间的游玩欲望,同时也会受到疫情的影响。“我这个五一假期打算去的市集,基本上都延期了。”悠悠说。

这对于市集主办方来说也是个问题,如果错失了假期的红利,市集的流量也会大幅缩水。不过,魏彬也表示,其实非重点节假日是举办市集更好的时间。“好的品牌商户都有不止一家的实体店铺,他们在黄金周本来就忙,在让他们分担精力拿出好的产品甚至是主理人亲自到场制作售卖并不现实,还是要多考虑这些现实因素。”

悠悠还在等着延期的市集回归,“希望等待是有意义的,不要卖地摊货,不要太坑人就可以了。”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