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天子光绪(囚徒天子光绪17)

光绪三十四年(1908)孟冬十月,北京城已是北风阵阵,寒意袭人。当月二十一日,年仅38岁的爱新觉罗·载湉,匆匆走完了他悲惨而又短暂的一生。

囚徒天子光绪(囚徒天子光绪17)

可怜这个大清帝国名义上的主人,“威加海内、泽被万邦”的德宗光绪帝,在弥留之际,即没有皇室宗亲、王公重臣在旁殷勤侍奉,病榻之侧,甚至连御医、宫女、太监都踪影全无。

年轻的皇帝被囚禁长达十年之后,最终如同真正的孤家寡人一般,突然而又悄无声息地暴毙在中**瀛台涵元殿中。

这种难以启齿的“恶疾”,已经令大清蒙羞,为保住皇家颜面,对外只能声称天子罹患天花而亡。

而对于孀居多年的慈禧太后而言,被寄予厚望的独子早早离世,更是莫大的悲痛。

只是与这些烦心事比起来,大清皇位的继承人问题,更令皇太后与一众臣工焦头烂额。

载淳并无子嗣,按照父死子继的祖宗家法,应该从皇室近亲中择选下一代“溥”字辈宗室子弟入继大统,而当时最合适的人选是道光皇帝长子奕纬的嗣孙溥伦。

但如此一来,同治的皇后将升格为皇太后,慈禧将彻底失去垂帘听政,继续把持权力中枢的机会,因此叶赫那拉氏以溥伦乃是过继并非嫡出为由,将其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而当时道光帝一脉,溥字辈皇族仅有溥伦一人——父死子继不行,那便只好采用兄终弟及的方案,从同治皇帝的平辈中再继续寻找合适的人选。

同治帝载淳并无兄弟,只能适当放宽条件,在其堂兄弟中确定人选。而按照这样的标准,恭亲王奕訢长子载澄,醇亲王奕譞次子载湉都符合继位的要求。

尤其是载澄已年满17岁,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立载澄为帝,于情于理应该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年仅4岁的载湉意外成为了大清国新的主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不仅是因为载湉的父亲、胆小懦弱的醇亲王奕譞比他精明强干的六哥恭亲王奕訢更容易对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醇亲王奕譞的嫡福晋、载湉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的亲妹妹。

载湉即是慈禧的外甥又是侄儿,如此亲上加亲的特殊关系,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况且新君年幼,又更利于加以掌控。

就这样,野心勃勃的叶赫那拉氏一手操纵了大清帝国新君的人选,载湉奉旨入嗣咸丰,成为大清入关后第九位皇帝。

师徒二人在毓庆宫朝夕相处,翁同龢给了年幼的光绪帝许多心灵上的慰藉,而载湉在心理上对师傅更是极其依赖。这种名为师生实胜父子的关系,成为了光绪黑暗童年中唯一的光亮。

从四岁登基开始,朝堂之上便一直是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徒有皇帝虚名,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受人控制的木偶和必不可少的摆设。

哪怕是十八岁亲政之后,仍然没有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凡遇大事必须向“亲爸爸”请示定夺,光绪作为皇帝,其实并没有多少决定权。

除了朝政事务,生活上光绪同样没有自主权,甚至连终身大事都要看慈禧的脸色。

就在其即将亲政之际,慈禧为了归政之后更为有效地控制光绪帝,竟将自己胞弟桂祥之女(即后来的隆裕太后),硬塞给光绪当皇后。

且不说光绪和隆裕本来就是姨表血亲关系,陡然成为夫妻,这让载湉从心理上怎么能够接受,而且隆裕的相貌也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更让皇帝提不起半点兴趣。

当时满口答应的袁世凯,转身便将维新派的计划向荣禄和盘托出。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袁世凯又怎么可能为了无权无势的光绪帝,冒着抄家灭门的风险去和慈禧太后对抗?

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由颐和园返回宫中,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中**瀛台之中,并宣布再次训政。

至此,历时103天的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康、梁逃亡**,谭嗣同、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血染法场。而光绪帝也开始了此后长达十年的囚徒生涯。

突然暴毙

戊戌变法的失败,光绪帝的人生走向了更为黑暗的绝路。

瀛台四面临水,仅北面有小桥与陆地相通,实际上就是一座孤岛。

慈禧对于光绪的犯上忤逆之举怀恨在心,对外以皇帝患病为由,将其囚禁于此,更安排二十几名太监,名为照料光绪起居,实则监视其一举一动

只有每日早朝时,慈禧太后才命人将其带上朝堂,但光绪也明白,自己无非就是一种摆设,因此朝堂之上或一言不发,或唯唯诺诺,或择些无关紧要的话语应付两句。

堂堂九五至尊,不仅完全丧失了人生自由,更是被彻底剥夺了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

即便如此,慈禧太后仍然是难消心头之恨,一直想废掉光绪,只是朝野上下反对之声不少,而英法列强也强烈抵制才未能如愿。

此后十年,身为大清皇帝的光绪,除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随慈禧出逃,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瀛台中孤独地度过。

光绪本就身体羸弱,重疾缠身,再加上心情忧郁,失势后又无人照拂,病情逐渐加重,身体也很快就垮掉了。

见载湉身陷囹圄又缠绵病榻,再也没有能力与其对抗,慈禧也终于对这个“不孝之子”有了一点恻隐之心。

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皇帝的病情日益严重,宫中御医束手无策,慈禧便命令各省名医入京为光绪诊治。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光绪帝的身体早已受损严重,虽经悉心治疗,但病情仍然是时好时坏。

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帝暴毙于瀛台之中,仅仅一天之后,慈禧太后也病逝于紫禁城中。

临死十几日之前,光绪身体并无异常,甚至还数次到瀛台水边散步,却在慈禧死前一日突然暴毙,尤其是此前数日,光绪病情突然恶化,于卧榻之中痛苦翻滚,口舌焦黄、面色发黑且大呼腹痛,似有中毒的迹象。

关于光绪帝死因,其身后百年一直争议不断,直到2008年,各方专家耗时五年,经过对其头发、遗骨、衣服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才最终确定光绪皇帝确实是死于急性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中毒。

光绪死因之谜终于解开,至于究竟是谁投毒,虽然已无从考证,但结合其死亡时间,慈禧自然有最大的嫌疑。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