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马和小仲马(大仲马小仲马和王安忆茹志娟)

说到文二代,很多人可能会想起贾浅浅,我觉得那应该叫伪二代,连硕士论文都是“论”爸爸,没意思。

咱们今天聊聊真文二代。这些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二代们,成功的因素除了自身的努力,跟遗传、家庭环境、父母人脉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1.茹志鹃、王安忆。

茹志鹃是新四军出身的老一代女作家,她因为自己在六七十年代受到冲击,本来不希望孩子走文字道路。

可是王安忆16岁到农村插队,一个女孩子住在老乡家,全村只有她一个知青,为了排解女儿的孤独苦闷,她要王安忆把见闻经历写信告诉她。这样,练出了王安忆的文笔。

王安忆长相漂亮,又高又直,少年学芭蕾舞,又会拉琴,是以大提琴手的身份考上的文工团,却阴差阳错走上的文学之路。

应该说,王安忆比她母亲更高产也更有名。

大仲马和小仲马(大仲马小仲马和王安忆茹志娟)

茹志鹃与王安忆

2.杨沫和老鬼

杨沫的《青春之歌》60、70后可能比较熟悉,年轻人恐怕就不知道啦。但是杨沫在五六十年代还是很红的,位高权重,是个挺时髦的女干部,经常参加国际活动。

他的小儿子马波(老鬼)看不惯妈妈这套,娘儿俩不对付,马波经常得到暴揍,甚至为这事委屈得给总理写信控诉爹妈的家暴。

所以,老鬼走上文学道路跟王安忆完全不同,不是来自母亲的耳濡目染和良好训练,最多是遗传了母亲的好文笔。

大仲马和小仲马(大仲马小仲马和王安忆茹志娟)

杨沫与老鬼

3.阿城与钟惦棐

阿城是19岁下乡到内蒙古当知青,学过画画,后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落户。30岁回北京,帮着父亲——文学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钟惦棐撰写《电影美学》。

阿城在跟父亲工作、学习与交流中,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他的作品无论是画面感还是情节的节奏感都特别强,可以直接拿来拍电影。

当然,阿城初入文坛,是《棋王》《树王》《孩子王》奠定基础,后来就成职业编剧了。《芙蓉镇》《刺客聂隐娘》的编剧就是他。

大仲马和小仲马(大仲马小仲马和王安忆茹志娟)

阿城

4.谌容与梁左

女作家谌容是《人到中年》的作者,他的儿子梁左是个学霸,北大毕业,被称为“中国喜剧之父”,他的创作天赋大概既有母亲的影响,又有学校教育的影响。

可惜梁英年早逝,妹夫英达在他死后第一时间抱走梁左的电脑,并拒绝用梁左的创作版权还账。

谌容教子有方,这个闺女梁欢虽然学习好,人品不咋地。

其实,古今中外,文二代太多了。

最著名的三曹三苏,这个不用说了。

王阳明的爸爸王华是状元出身。

刘罗锅的爸爸刘统勋(谥号文正)24岁进士及第,爷爷是顺治进士。

外国也有啊,最著名的是大仲马和小仲马。

二代们的成功,肯定跟遗传和家庭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苏轼苏辙哥俩都那么厉害,肯定是遗传基因好啊,另外,人家这样的家庭至少有书读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这就了不得!

宋濂这样的寒儒跟苏轼比起来,衣食不继,出门全靠走,书都是借来的,蹭课少不了挨呲,但凡意志不那么坚强的,就坚持不下去了。

但是文二代一定不如医二代(乃至n代)多,因为写作不是一门技术,可以有家传秘方,世代传承。

文学需要有天赋,有热情,当然,也要有适当的训练,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过去,贫寒人家孩子能读读到的书太少了,能见到的世面太小了,也没有像勃朗特姐妹那么有闲,可以专心读书写作,所以,寒门的文一代很难出现。

但是,近几十年,贫寒人家的子弟开始有机会。就像陈忠实的《家之脉》所写的一样。

他的祖父是教书先生,过年给乡亲们写对联。父亲会写毛笔字,继续给乡亲们写春联。他继承了这个工作。虽然儿女不能继续为乡亲们写春联,但是他供出了三个大学生!

他说,他家不是书香门第,但是父辈传承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这是老实人说的老实话,跟我爸说的一模一样。

这样的家之脉是不会断的。

也许每一个像陈忠实这样的“一代”都需要几代人的“家之脉”累积,让后悉心教导,大概才会有二代三代出现。

在义务教育国家买单,图书馆成为公共设施,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一代,至少可以成了累积的过程中那个不可或缺的一环。

朋友们,一起努力吧!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