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李东垣(大国医李东垣之四)
简介
从古至今,中国人面对死亡的威胁、疾病的侵袭,遭遇瘟疫、灾难,千万人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是那些国之大医,他们原创性地创新中国医学,书写经典,拯救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每一位大医的诞生,都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所以纪录他们的故事,追寻他们的脚步,绝不仅仅只是纪念,更是一种力量的传承和人间正义的涤荡。纪录片能记录的也只是这些名医的其中一面,除了纪录片所展现的,这些名医有着怎样的人物个性?又是如何走上医学的道路?古代名医故事系列,旨在为大家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思考大医为什么能成为大医。
李东垣
李东垣
字明之,真定(今河北正定以南)竹里人。
因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后世之学者,常以李东垣名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2年),卒于蒙古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享年71岁。
1.关于李东垣的总体印象
李东垣出生在富有的家庭,世代以有钱称雄乡里。李东垣自幼聪敏,也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少年开始先后拜其舅父王从之和冯叔献为师,学习《论语》、《孟子》、《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其后,又拜范仲淹之后范尊为师,至二十二岁,已成为知名儒生。以广交名士而闻名于乡里,“所居竹里,名士日造其门”。虽广为结交,却又多而不滥,谨慎选择,只以“名士”为友,不与纨绔子弟为伍,非常的恪守礼教,洁身自爱,也非常的孝顺。
关于他的家庭致富原因还有一个传说。传说李东垣祖上还是一介穷书生的时候,一天晚上读书的时候,从西边的地上走出来一位美女,李东垣祖上跟美女相聊甚欢,最后美女消失之前留下几行字:“许身愧比双南”。后来这位祖上读了杜甫写的诗,恍然大悟,就在美女消失的地方挖出了一篮子黄金,上压着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着:“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当然这也只是传说而已。
“李杲,字明之。其祖贫时,夜坐读书,有一女子从室西地中出,与杲祖坐谈甚美。祖问:汝是何鬼神耶?’女取笔书几曰:许身愧比双南。复入地。已而阅子美诗,知为金。掘之得一笥,压以石。石面刻云:`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后从张元素学医,尽得其术。世称“东垣先生”。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
出身富贵人家的李东垣非常自爱,平时和大家相处也是非常严肃,不轻易开玩笑的老干部状。据他的好朋友砚坚的《东垣老人传》记载,朋友们见李东垣这么严肃,就好奇这人到底是真的柳下惠还是只是装装样子,就想试探试探他。一天朋友们就约李东垣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就悄悄叫了很多歌舞艺人来亲近李东垣,谁知李东垣二话不说直接把衣服脱下来,扔进火里烧掉。这件事在当时广为流传,后来乡绅接待出使金国的使者的时候,还专门把李东垣叫来,给李东垣灌了很多酒,李东垣推辞不得就勉强喝下了,但过后就全吐出来了。
李杲“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街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朋侪颇疾之,密议一席,使妓戏押,或引其衣,即怒骂,解衣焚之。由乡豪接待国史,府尹闻其妙龄有守也,讽妓强之酒,不得辞,稍饮,遂大吐而出。其自爱如此。”
——砚坚《东垣老人传》
李东垣不仅非常自爱,还非常孝顺。母亲生病的时候,在旁夜不解衣的照顾母亲。
他20岁时,“值母王氏遴疾。公侍,色不满容,夜不解衣,遂厚礼求治”。
——《医学发明?序》
2.捐千金拜师学医
李东垣立志学医,也是因为母亲病重。当时请了当地的很多名医,这些医生各执一词,有说是热证当用寒药的,有说是寒证当用热药的,喝了很多药也没把病治好,到最后竟然连是什么病都没搞清楚,就去世了。当时李东垣心里万分伤心,发愿:如果能遇到很好的医生,就努力学医以弥补自己“不知医而失亲”的过失。
“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以水济水,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
当时,河北一带的名医有河间的刘完素和易水的张元素,刘完素已近晚年,而张元素因治好刘氏的伤寒病而名声大振。于是,李东垣就带着千金的厚礼拜张氏为师。而张元素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内经》,也受华氏《中藏经》、王冰《素问释文》、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的影响。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也是以上述这些书和本人编写的《医学启源》为主要教材。李东垣跟随张元素 “学数年,尽得其方法”,基本掌握了为医之道,而且,医术高于一般医生。
3.自创普济消毒饮对抗大头瘟
李东垣就任监税官的当年四月,山东一带“大头天行”时疫流行,当时的医者遍阅方书,发现没有完全对证的方子,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开方子,没有效果,继续吃,死亡率很高,但是当时的医者却不知道反思,病人家属由于缺乏医药知识也不认为医生是错的。目睹此状,李东垣非常痛心,开始废寝忘食的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以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最后终于自创了一个方子,普济消毒饮,给病人用过之后效果非常好。后来由于病人太多而且症状也大同小异,因此李东垣就将此方印于木牌上,把木牌放在人来人往的交通要道上。
普济消毒饮流传非常广,也救活了很多人。李东垣这一举措,不仅为挽救济源一带人民生命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且也为后世温病证治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和有效方剂。应该指出,在本时期李东垣从师学习过程中,对《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有了系统的掌握,并受张元素主气思想的影响,这些都为其中老年时期学术思想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李东垣本人、及其学术思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为非。”目睹此状,李杲“独侧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
4.学术思想萌芽——著书立论
蒙古大军进犯山东时,李东垣为避蒙古兵烧杀,由济源逃往汴梁(今河南开封)。为生计所迫,开始悬壶为医,“遂以医游于公卿间”,其临床治疗,“明效大验”。金哀宗开兴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军围困汴梁达三月之久,三月下旬解围之后,汴梁城的人大多生病,到了五月,患病率竟达到了80%-90%的程度,而当时的医者,用中医原有的治法来治疗,屡屡无效。李东垣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他认为这些疾病并非伤寒,主要是因为被围困的时候,人们饮食没有规律,吃不饱睡不好导致的,于是,他从内伤脾胃立论进行治疗。
“大抵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两三月,胃气亏乏矣,一旦饱食大伤,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于是,他从内伤脾胃立论,“或丸或散,俾病者饵之,只取其效,一洗世医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之弊”。“通医之名雷动一时,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
此时,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诸多患者,为李东垣提供了大量临床实践机会。其内伤辨惑论的观点,正是在这种时世需要下萌发的。
同年李东垣由河南开封北返,先后寄居于山东聊城的至觉寺和东平的严实家。此时,李东垣仍以医为业,其临床效果为时人所称道。据《东垣试效方·砚坚序》所云:“凡求治者,以脉证别之,以语言审之。以《内经》断之,对证设方,其应如响。间有不合者,略增损辄效。”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又开始把在开封所萌发的内外伤辨惑的思想落实于文字,着手其第一部著作《内外伤辨》的编写。这是一个将个人体会经验上升于理论的过程。不过本书此时并未彻底完成。李东垣精力的重点,还是在临床诊治疾病上。
5.学术思想的延续——收徒传医道
李东垣一生很少收徒,据史料记载,只授罗天益一人,即使其子李执中,也未见有从父学医的记载。
李东垣晚年返回河北后,“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甫,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东垣老人传》
罗天益在李东垣的朋友周氏的引见下拜李东垣为师。罗氏拜师的时候曾向李东垣上一陈请。文中表达了他对李杲的仰慕之情,以及期待能被收纳为弟子的迫切愿望,情真意挚,措词恳切。而李东垣见到罗天益后,首先就问他:你是来学习赚钱的技术,还是想继承和延续医学之道?罗天益答道,为了学习医学之道。
于是李东垣收其为徒,并且供给他饮食。三年之后,李东垣被他对学医的执着感动了,知道他家里比较困难,也怕他因为经济的原因半途而废,就给他二十两金子,让他交给妻子补贴家用。正是由于李东垣一面精心教授,另一方面在生活上给天益以帮助,使其能随李东垣学习十余年,尽得其传。
纪录中医
纪录 · 故事 · 发现
公众号:jilu-zhongyi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