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通宝(大元通宝小平)
在我国古钱币这个百花园中,有一朵绚丽的奇葩,它就是众所瞩目的”国号钱”,也就是把国号作为钱文铸在钱币上流通的古钱币。像这样的钱币有西周、春秋之际的”西周”、”东周”圆钱,有五代十国时后蜀的”大蜀通宝”小平钱,南唐的”大唐通宝”小平铜钱和未改元”大唐”之前称”大齐”时所铸的”大齐通宝”小平铜钱,南宋时所铸的”大宋元宝”小平、折二、折三铜铁钱和”大宋通宝”当拾铜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铸行的”国号钱”,有六朝时夏国赫连勃勃”真兴”年间铸的国号连年号的”大夏真兴”小平铜钱,唐朝初年时高昌国所铸的”高昌吉利”铜钱,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所铸的国号连年号的”大辽天庆”镇库大铜钱和八思巴文”大元通宝”折十铜钱……
2002年八月间,一青年送来几枚直径4.5厘米非汉字钱文奇特的大铜钱要求鉴定,据这位青年人说几年前他在建房挖地基时挖到了几枚大铜钱,曾走访了好多地方要求鉴定此钱的价值,均未得到满意的答复,知我对古钱币有研究,特闻讯将此钱币送来鉴定以求结果。
经我对这几枚古钱仔细观察鉴定,这几枚大铜钱正是上述元朝至正年间所铸行的八思巴文国号钱”大元通宝”折十铜钱(如图),华光普先生一书中估价50元。本品铸制规整有加,直径42.4毫米,厚约2.25mm,铸体较为厚重,衣钵相传。而形制大小又明显大于常规折五,故可列入折十型之列(或曰折十型)。其铸相显示,钱体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细缘,字廓纹饰深竣挺拔而又自然有度,穿轮修整干干净净。显而易见,此等铸相,堪称优等,官炉品质彰显,铸相之门洞开矣。
此枚钱币入骨红斑绿锈,钱体表面锈蚀不严重,经几年把玩,钱体黑漆古绣色光滑闪亮,露出了青铜质地非常美观,是典型的元钱铜质。币面书体流畅生动、线条圆润古朴,对照钱谱正是蒙古族古老的文字八思巴文”大元通宝”折十大钱。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起先没有自已的文字。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曾用回鹘文字书写蒙语,到他的孙子元始祖忽必烈时,由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创制了一种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文。八思巴是藏语”圣者”的音译,他本名罗追坚参,据说七岁时即能诵经十万言、并”能约通其大义,国人号之圣童”。1253年他被忽必烈召留,很受器重。1260年奉命制成蒙古新字后,由忽必烈下诏颁行天下,成为元代的法定文字,与汉字及其他名种文字并用。八思巴所创制的“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脱胎于古藏文字母),字数只有一千多个。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为国字颁行全国后,其推广却受到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传统因素外,主要是因为这种文字字形难以辨识,再加之在有的地方使用时还仿效汉字篆书的写法,这就更加剧了识别的难度。因此虽然元廷屡次下令用八思巴文“译写一切文字”(也曾用八思巴文译写过一些书籍,还撰写过汉文、藏文等),但民间还是用汉字。所以,八思巴文最终还是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
元代主要流通纸币,铸钱比其它朝代都少,且多以汉文,只是象征性地铸造了一些年号钱有时也用八思巴文,如图钱币它的钱文的渎法顺序是上、下、左、右,与一般的古钱读法不同。随着大元帝国的灭亡,八思巴文亦被废弃,如今我们只能在各种八思巴文钱币及其他古代蒙古历史文物上见到它。
由于元代多用纸币,铸币较少,据史料记载,此枚大钱从开铸到禁用时间只流通了一年半,而且此几枚大钱品相好,在远离蒙古族聚集地的福建东南沿海能收集到此类古币也是不容易的。此钱币为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铸。主要有汉文及八思巴文两种, 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匀。八思巴文的发行量比较少,较为罕见。八思巴文作为元朝的国书,作为一种通用于多种语言的统一的书面形式,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历史资料。现存资料中,译写维吾尔语、藏语和梵语的资料很少,译写蒙古语和汉语的资料较多,其中包括元朝官方文件的原件和碑刻,以及铜印、牌符、钱钞、图书、题记等。此币虽非珍品,但它却是一件记载着大元帝国兴衰的历史文物,值得钱币爱好者的收藏,送鉴者感我为其鉴定解说,特将其中一枚八思巴文国号钱”大元通宝”赠送给我,于是,我的古钱币收藏也增添了这枚颇有特色的古钱币。
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古钱青铜材质,品相完好,铸字清晰,书法秀美庄重,专家断代为元武宗至大二年即公元1309年所铸的非年号钱。此类大元通宝有汉文及蒙古文两种,大小厚薄不均匀。八思巴文的通宝多用于供奉神佛,以提高佛光灵气的皇家专用布施品,传说可避邪恶,后人以此作护身符用,这样一枚奇珍钱币,具有宗教、藏学、艺术、文物等多学科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八思巴文的通宝多用于供奉神佛,以提高佛光灵气的皇家专用布施品,传说可避邪恶,后人以此作护身符用,这样的奇珍钱币,具有宗教、藏学、艺术、文物等多学科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因其存世量稀少,商家大多惜售,偶然露面,很快就会被抢购。这样完好的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升值空间巨大,值得典藏。
作者陈孔坛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