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是哪个人物,外媒: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去世,他的水稻研究帮助养活了全世界

来源:环球网

稻是哪个人物,外媒: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去世,他的水稻研究帮助养活了全世界

美联社5月22日报道,原题:中国的袁隆平去世,他的水稻研究帮助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一位通过培育高产水稻品种帮助养活全世界的中国科学家,于本周六(5月22日)在中国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毕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004年袁荣获世界粮食奖,该奖官网说,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水稻中,1/5来自在袁取得突破性发现后通过杂交水稻培育出的品种。上世纪70年代,袁培育出一种年产量比已有品种高出20%的杂交水稻,这意味着该品种每年能多养活7000万人。袁帮助中国完成了从“粮食短缺到粮食安全”的转变。

袁及其团队还与数十个国家合作,以解决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等问题。即使在晚年,他也没停止研究。

英国路透社5月22日报道,原题:袁隆平,帮助养活中国的人逝世袁隆平是因上世纪70年代首次研发出(籼型)杂交水稻、并使众多人远离饥饿而闻名的中国农学家。他培育出中国所需的高产杂交水稻,从而以全世界不足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近1/5的人口。袁在中国备受尊重,上世纪中叶该国庞大人口曾受困于粮食短缺。

直到今年初袁仍在田间工作,最近的项目之一是研发耐盐碱水稻。2018年他的团队曾受邀赴迪拜试种此类水稻。

香港《南华早报》5月22日文章 这位中国农学家因提升粮食产量和帮助养活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被视为国家英雄。袁去世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人们纷纷致哀。在长沙,当运送袁遗体的灵车经过时,开车的人都将车停在路边并鸣笛,步行者夹道为他送别。网上的悼念赞颂他的研究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并使中国走上粮食安全之路,帮助远离饥饿。

袁在采访中曾表示,他目睹的饥饿现象促使他努力增加水稻产量,“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杂交水稻的产量往往比传统水稻高出约20%。在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1600万公顷,相当于稻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1979年中国首次向**出口杂交水稻,并已与菲律宾等国家就该技术达成协议——这也被称为“水稻外交”。杂交水稻的**年种植面积已达800万公顷。2019年袁被授予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对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增加全球粮食产量的贡献。(作者Josephine Ma,崔晓冬译)

德国电视一台5月23日报道 “确保全世界人民吃饱”——几十年来,这一直是袁隆平的目标。在他的祖国,这个目标现已基本实现。这位农业科学家的研究对此做出重大贡献。2018年袁接受德国电视一台采访时曾说:一切始于一个梦想——他遇到巨大的水稻植株,稻米粒像花生一样大。他的目标就是实现这个梦想,为此不断努力。

中国的每个孩子都知道袁隆平的名字。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全球多数生物学家和农业学家还认为杂交水稻育种行不通。但袁在研究中证明了相反的事实,并成为科学英雄。袁曾多次受到政府嘉奖。他创立的水稻研究所位于湖南省会,近年来仍经常能在那里看到他。袁受访时说,“如果我想工作,会去办公室。否则,我待在家里看电视或打排球,有时也会旅行。但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是:看我的水稻。”(作者斯特芬·伍泽尔,青木译)

香港《大公报》5月23日文章,原题:“中国肝胆外科之父”辞世“吴孟超星”永耀星空 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97岁仍主刀做手术的吴孟超曾说:“一个人生命有限,你不抓紧一下就过去了,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为国家,为人民多干点事。”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肝脏外科还是一片空白。70余载岁月中,从风华正茂到鲐背之年,吴孟超用独创的肝门阻断法完成了一例又一例教科书般的经典手术,为一个个患者和家庭带去希望与幸福。

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通知国际社会,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如今,在浩瀚星空中,“吴孟超星”在天幕中熠熠生辉。

本文来自【环球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