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乐是哪个山,中国乡镇:被誉为“古羌州关隘”的百年古镇—陕西宁强铁锁关镇
在秦岭南部的山脚下,有这样一个乡镇,它是古代由汉中勉县入宁强之间道所必经之要隘,白莲教与红灯教曾在这里活动频繁,红军曾在这里鏖战,谓之古镇,这就是宁强铁锁关镇。
宁强铁锁关镇
光绪十四年(1888年),宁羌州境分为州城和东、南、西、北、中5路,48牌。铁锁关为东路5牌之一。
民国24年(1935年),设铁锁联保。
民国29年(1940年),设铁锁镇,辖5保84甲。
民国30年(1941年),废区及联保,实行乡镇保甲制,铁锁镇辖6保,镇公所驻铁锁关街,6保为板苍坝、徐家营、周家坝、铁锁关街、桑家沟、戚家垭。
解放后,废保甲制。设天池区,区公署驻胡家坝。辖胡家坝、南屏、铁锁、周家坝、坪溪河、龙王庙、罗家河坝、老代坝、张家桥、唐家坝、朱家坝11乡。
1953年,增置铁锁关区,为第九区,区公所驻铁锁关街,辖7乡:铁锁关乡、周家坝乡(英勇公社)、坪溪河乡)、李家坝乡、二郎坝乡、莲花庵乡、刘家坝乡、
1992年,铁锁关区(钢铁公社)辖水田坪乡、二郎坝乡(幸福公社、永新公社)、铁锁关乡、周家坝乡(英勇公社)、坪溪河乡(金溪公社)、龙王乡(巨龙公社、红星公社)、胡家坝乡、老代坝乡8个乡镇。
1996年撤区并乡设镇,铁锁关、周家坝、坪溪河3乡合并设立铁锁关镇,面积187.2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辖马嘴梁、刘家坝、小沟里、王家沟、河口、周家坎、李家营、铁锁关、柿子坝、周家坝、大树垭、徐家营、熊家沟、河湾、兰家沟、夏家河、坪溪河、邓家沟、兰家坝、马家山、朱家山21个行政村。
此后,经过一系列的村级组织合并,截止2011年,铁锁关镇镇域面积149.98平方公里,政府驻地铁锁关街,辖行政村15个,人口1.5万余人。
秋季的铁锁关
铁锁关镇地处宁强县城以东,有“古羌州关隘”之称。东与勉县漆树坝镇接壤,东南与南郑县元坝镇为邻,南依二郎坝镇,西交高寨子镇,北靠胡家坝镇。 镇政府距县城19公里。山阳县103县道和京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铁锁关镇一角
根据已有的资料得知,“铁锁关”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来自于《宁强县志》“因峡口最窄处曾建有关楼,依仗山势天险扼住此地隘口,如铁铸锁钥,拱卫宁羌州,故名。更有无名氏诗云:‘铁锁关险铁打锁,单骑横刀奈我何?’”另一种是民间传说,有老人言曾在烟台山亲见铁链铁锁的痕迹,铁锁关的得名就源于“铁锁锁关山”。关帝庙(原址在今铁锁关镇中心小学)正对面烟台山有一裸露悬崖状若石门,与关帝庙门正对,这被古建筑风水视为大忌,不知是哪位风水师的奇思妙想,用带有铁链的铁锁锁住石门,似乎有“关帝镇妖”之意。1962年夏季暴雨连绵月余,石门崖崩塌,巨石滚滚而下。当地便又流传“石门妖走”的奇异传说。铁链铁锁的印记便也至此无从所见。
铁锁关镇中心幼儿园
根据县志记载,铁锁关大致设立于明代,明清时便为宁羌州东部重要关隘。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朝廷将原在甘肃徽县的卫所迁至羊鹿坪(今宁强县城)设宁羌卫,兴筑了宁羌城,羊鹿坪建州卫是铁锁建关的直接原因。选址羊鹿坪,除了本身三面环水的地理优势,周边险关的拱卫必不可少,一州之地,西有牢固关,北有五丁关,西南为阳平关,东则有铁锁关,关隘重重。
当然也会有人质疑铁锁建关是否更早,会不会在明代以前?这种可能性比较小,据宁强县志记载,县境设县治最早始于唐代,在宁强境内设立三座县治。唐武德二年(619) 在宁强东北部通谷镇(今大安镇)设金牛县;唐武德四年(621)在中部设嘉牟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西部有三泉县(县治由利州改属梁州,移沙溪之东,即今宁强县阳平关镇唐渡擂鼓台村)。城址位于现今罗村坝古城村的嘉牟县治扼容裘道建城,是否此刻就会为防御而可能在铁锁建关,有待进一步考证。毕竟嘉牟县在公元625年就被废弃,只存在了4年。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87年)三泉县直隶京师,县治在阳平关并未在容裘道上,更没有建关的必要。因而明代铁锁关建关的可能性就比较大。铁锁关最初得名是源于它为险要之地,并没有关楼的存在,随着宁羌州的设立,铁锁关作为东部军事防卫屏障的意义便彰显出来,据天险而建关楼并派兵戍守,铁锁关便实至名归。
铁锁关镇中学
嘉庆初年,铁锁关曾发生白莲教首领高天升(高三)、马学礼(马五)转战于此,在铁锁关口与清军发生像烈的战事;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启王梁成富率部由胡家坝进军铁锁关;1935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进驻宁强发动陕南战役,于2月5日大概在下午3点左右(有老人亲历),红军通过铁锁关向沔县(今勉县)挺进。
明代军事体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卫所兵制,实汲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卫所以军养军,自我管理,且耕且守,甚至战时都是军粮轻武器自带。府、州、县的城里亦有卫所兵分驻,负责城防,近城的坝区分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屯戍垦殖,散为村落。在驿站冲要之地,交通沿线设堡军屯田,田九成羌民起义被镇压后,铁锁关最初也只是留些不用交租的军户屯田成守。军户的特点,和平时期农耕垦殖,战争时期应征入伍。铁锁关的李家营,就是扼石关子险关而设的一个哨戍,明朝的哨戍大都在山区,荒僻山野是没有地名的,李氏家族的军户长期屯戍一处,渐渐地就被叫成李家营了,再加上黄家营、徐家营,这些地名流传至今,大都是因为与明朝军事体制有关而形成的。
秋季的铁锁关
《水经注》中记载:“沔水东经西乐城北,城侧有谷,谓容裘谷,道通益州。”容裘道是汉中西通勉县到四川之古道。一条羊肠小道由勉县南行,经阜川、大河坝到南郑接米仓道,由元墩子沿养家河西行,经杨庄、香子坝、黄土岭,过胡家坝、铁锁关至宁强接金牛道。
容裘道可谓历史悠久。东汉献帝年间,曹(曹操)、刘(刘备)爆发汉中之战,公元217年,已据有益州之地的刘备欲集中兵力攻取汉中,继而窥伺中原,拉开了汉中之战的序幕。刘备兵分两路:一路令张飞、马超、吴兰进攻武都,阻挡关中曹军增援汉中;另一路由他亲率黄忠、赵云等,带领主力部队进攻曹将夏侯渊据守的阳平关(今勉县老城),县志有记载,当初刘备为避五丁关之险,兵进古阳平关(今勉县老城)走的就是这条途经铁锁关的容裘道。
铁锁关的这段容裘道当时是条羊肠小道,沿玉带河依山势蜿蜒蛇行,一路深沟浅壑,在现今铁索桥位置分成两条道。铁索桥大约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只是上下两条钢索。早年间还没有铁锁桥,只有一座小木桥,通对岸河口村,沿玉带河右岸山麓顺山势而上行。可是小木桥到雨季便被冲得无影无踪,雨季后重搭,到了雨季又被冲毁,如是往复。铁锁桥建成后,小木桥被拆掉,修建河堤堵成堰坝,沿河而下引一条水渠灌溉小坝村杜家梁一带的农田。堰坝河堤遗迹现今犹存,为避免这雨季断桥的阻隔,人们又在老街街头东边的绝壁上开辟了第二条路。当地人称“边边里”,但要绕个大湾, 1973前后父辈们叩石垦壤,硬将“边边里”崖壁凿开建成一条“宽阔”的坦途,后来又经过若干次的拓宽才变成现在的大道通途。
铁锁关老街
铁锁关的老街具有浓厚的历史特色,两边多见青石板铺就的街沿,也偶有几家雕檐飞梁,工艺较为简单粗糙,经不住赏玩,但从当时来看还算是比较考究的建筑。两务班驳的木板门见证着岁月的创痕,窄的街道仿佛六尺小巷的宽度,极为窄小。铁锁关河口村倒传闻有大户人家遗留的牡丹花石柱凳,寓意五福临门的蝙蝠雕花窗户,大门的辅首也都非常考究,应是距今一百多年清代在当地较为显赫的家族,可至今唯一能见证悠久历史的东西也不存在了。
铁锁关老街的形成颇值得玩味,集的雏形最初源于人们赶庙会的热忱,街头的关帝庙,街尾的川祖庙是集形成的焦点。人们对神灵的虔诚膜拜成风,隔几天便会赶一次庙会,场景和所有的庙会一样,搭台唱戏的,耍杂耍的,做小买卖的很热闹。后来再加上地方有组织地规划,当地居民和小商小贩慢慢地在这儿就建起铺面,老街也就形成起来,赶场便约定俗成了。每月带三、六、九的日子四沟散居的人们便聚会于此,直到上世纪80年代新街建成,赶场的日子才被确定为一、三、五、七、九。关帝庙的选址也别出心裁,当时人们自有一套选址套路:家天法地,相土尝水。他们会采用原始的方法,用升子盛土去称不同地方土的斤两,铁锁关老街头的位置无疑是胜出者,据说还有一处被入选的位置则是下游小坝村某地。当时古人决定大事心中的某种中精神信仰往往占主导因素。土质的轻重与选址的关系,唯一的科学解释则是用土质密度大的地方利于奠基。
铁锁关老街上的房屋
对于铁锁关,烟台山(也称砚台山、雁台山等)是铁锁关人最为熟悉的了。倘若居于老街,开门见山,一出门,这座山便一览无余。一旦登临烟台山,铁锁关街市的景致便尽收眼底,若放在古代这简直就是一绝好的观察哨所。事实上河口村的老一辈人将烟台山叫的就是哨棚子梁,哨棚子就是观察哨所,其上曾设烽火台。铁锁关烟台的得名便是取自“狼烟墩台”之意。古代烽火台设置,一般是5里一燧、10里一墩、30里一保、百里一城塞。报警除升烟、举火外,还有挂旗、击鼓等方式。铁锁关隘烽烟一起,瞬息可传至州府所在地羊鹿坪。烟台山上游某些山峰一定也设有烽火台,其中有一处就是位于蔡家坝村的红石梁,烟台山下河口村的老人曾在上面值守,如果红石梁烽火一起, 通往宁羌州府的视野几无高山阻隔,视力好的人定可见红石梁的烽火,但估计上游定然还有烽火台。
铁锁关老街
抛去古镇的光环,铁锁关镇近几年来先后获得省级“ 教育强镇”,“卫生先进单位”、“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文明集镇”等荣誉,然而,道路建设的缺失让集镇的人们出行很不方便,路途坑坑洼洼,希望政府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为这个古镇的发展做出贡献。
铁锁关的一段道路(2017年)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