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在哪个湖,走进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1945年,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百年前的梭罗小木屋,这个发现让人们对《瓦尔登湖》有了更感性和直接的体验。小屋像一个坐标,自被发现以来吸引着无数人走向它。在小屋的旁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是梭罗的话:

我到森林中居住,是因为我想活得有意义,只面对生活中最至关重要的事实,看我能不能学到生活可以教给我的东西,而不是在我行将离世的时候,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走进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纪念牌

走进梭罗

1817年的7月,《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大卫·梭罗出生于**一个叫康科德的小镇。小镇位于波士顿近郊,可别看它只是一个小镇,**独立战争就是在康科德一带的莱克星敦打起来的。

**独立的前三年,梭罗爷爷举家迁往新大陆,目标选定的就是康科德。老梭罗是法国人,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但老梭罗却是一名新教徒。梭罗的父亲原本是教师,后接手了铅笔厂,到梭罗这一辈出生时,他们家已在新大陆扎根40多年了。多元的出生底色、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梭罗的朋友后来回忆他时说,梭罗既有法国人的性格特征,也有深厚的撒克逊人气质。还说他身材短小精悍,擅长摆弄工具。

小梭罗20岁时毕业于哈佛大学,是那个著名学府的第19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梭罗主修语言,英国文学、希腊语、拉丁语都学过。

24岁那年,在康科德颇有名望的大文豪爱默生聘请梭罗当他的管家。据说,梭罗帮他测量土地,还教他嫁接苹果树。爱默生说,梭罗是他认识的所有人当中最独立、最有原创精神的人。

不幸的是,1842年梭罗的哥哥约翰因患破伤风没多久就去世了,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三年后,梭罗便搬到了瓦尔登湖。他想把与哥哥生前一起漂流的经历写下来,纪念兄弟间的友谊。

从进入瓦尔登湖起,梭罗开始了寻找自己独特的生活之路,并用一生践行了特立独行的生活哲学。

走进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畔的思想实验

现在,梭罗已经成了神话,他为什么去湖边居住,也成了神话。

真实的情况是,爱默生在1844年前后,买下了瓦尔登湖附近四十英亩的土地,聘请梭罗代为管理。梭罗来到瓦尔登湖,起初是想写一本漂流记——《在康科德河和梅里迈克河流上的一周漂流》,纪念他亲爱的哥哥。

梭罗搬到瓦尔登湖,并不是陶渊明式的"归隐"田园,也不是要逃离社会。梭罗的小木屋,在人们往来瓦尔登湖的路边上,旁边就是铁路。期间,他的家人常来看望他,他也经常出现在爱默生的家庭聚餐上。

瓦尔登畔的生活,是一场思想实验。梭罗想到一个没有束缚的地方说话,到一个更纯粹的地方思考。他造房子,种庄稼,边思考,边实践,以"间离化"、"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熟悉的社会,回应着社会的挑战。

早在十九世纪,继政治独立之后,**自己的文化开始成长起来。在新英格兰地区,兴起了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人们称之为"超验主义",也叫做"**的文艺复兴"。它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凭每个人自己的直觉,直接认识真理。

而在19世纪40年,盛行于欧洲的乌托邦主义,在**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很多人想通过重新设计社区,达到重新设计社会的目的。梭罗不仅思考相关的思想实验,还亲自去实践,旅行、写作。

在我看来,梭罗就像再生的苏格拉底,他们都盯着人们生活中的缺陷。不同的是,苏格拉底选择了街市和人群,梭罗则是面对大自然和自己。他们都强调人最重要的任务,是认识自己,为的是确立自己的生活坐标,才不至于在喧闹中失去生活方向。

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我无意谱写消沉之歌,倒要像报晓的雄鸡那样,站在栖木上引吭高歌,只愿唤醒各位街坊。"

走进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畔的游客中心

永远的精神坐标

1845年的夏天,梭罗搬进瓦尔登湖并生活了两年,7年后他将湖畔日记编撰成书。《瓦尔登湖》按照季节顺序记述了梭罗在湖边的所见所思,在种种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又引出关于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

世界上最美妙的散文,就是那些把时间敲碎的散文,让我们读起来内心有种漂浮感,在心灵的河流里随波逐流。

就像在《瓦尔登湖》里,梭罗只是表达他的感受,而不是告诉人们应该有什么判断。作为超验主义的实践者,梭罗一直主张每个人要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而他理解的方式是回归自然,过简单纯朴、自给自足的生活;在精神上追求高尚和纯粹,设定自己的人生意义和道德标准,并实现它。

他在作品中不断地指出,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这样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并且愈发严重。许多人的精神活动过于局限,只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罗的话来说,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在书中,梭罗宣讲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理想:"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干净净,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简朴生活哲学

1965年,瓦尔登湖正式成为**国家历史名胜。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座梭罗小木屋复制品,屋子非常简陋: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座壁炉。

走进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梭罗小木屋

梭罗认为财产更多的时候是负担,他说,"我看到年轻人,我的同乡们,他们的不幸就是继承了农场、房屋、谷仓、牛群和农具;因为这些事物都是得之容易去之难。"

他是说人们为了挣钱,无暇顾及自己的精神生活。

梭罗反对世俗的忙碌。他认为,人们潜心改善自己的衣、食、住、行,在谋生上花去一生光阴,实在是本末倒置。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可以大大精简。

梭罗说他可以靠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一年只需要工作六个星期。整个冬天,加上夏天的大部分日子,都可以用来看书、学习、写作。

梭罗去瓦尔登湖,用一种极致的方式,亲自试验和实践他的生活哲学——简朴和独立。梭罗的简朴,就是通过简化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获得和保持心灵的自由、独立。

走进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早晨

诗意栖居,生命的回答

从古到今,"隐士"不少,而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以哲学的思考探究,用充满诗意的文字表现自然的"隐士们"却并不多。比梭罗早1400年的陶渊明也选择的是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并在隐居生活中形成了对于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共同的审美追求。

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自由惬意地与自然融为一体,并分别在诗歌和散文中体现出对于生命真谛的追求。

陶渊明的草庐处于树木环抱之中,他在《归园田居》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梭罗在《瓦尔登湖》描写自己的房子:"我的房子在一个小山的山腰,恰恰在一个较大的森林的边缘,在一个苍松和山核桃林子的中央"。

可能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时代背景的不同,陶渊明追求的是"心远"也就是修行自己的内心,就如他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而梭罗除了自己修行外,还用科学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思想实验"和自然物种的数据,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关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科学观察记录。

这也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