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水在哪个省,运城盐湖因盐而市颠末

运城盐湖形成于200万年前,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古老盐湖。这里四季分明的气候,自然生成的浪盐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黄河流域人类生息的摇篮。人类学会保存、使用火种在这里;炎、黄、蚩尤部落融合在这里;尧、舜、禹建都在这里;华夏民族诞生在这里;中国历史的文明时期肇始在这里。国之大宝“垦畦浇晒”产盐,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活化石”及利民富国的支柱在这里;因盐而设的专城在这里;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文化,培育了运城——这座黄河金三角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

运城盐湖——黄河流域早期人类的生息繁衍之地。

运城盐湖地处汾渭地区。北至孤山、稷王山隆起线,南至中条山,东至礼元、横岭关,西与黄河谷地相接,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由于受新生纪第四代一次造山运动的影响,运城盐湖南部的中条山和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断上升,其他板块下沉,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沉积洼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盆地。运城盐湖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关,也与湿润与干旱气候交替出现有关。湿润气候使池水得以补充,地层溶滤作用加强;干旱气候使湖水蒸发、浓缩形成盐矿。同样的气候和湿地环境,亦成为动植物生长及黄河流域早期人类生息繁衍的摇篮。

运城盐湖因盐而市颠末

远古时期,运城盐湖盆地曾经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森林葱郁,河湖遍布,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适宜动植物及灵长类生存的地方。在垣曲县发现的3500万年——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是迄今最早的生长在这里的灵长类动物。现在的历山依然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这说明远古时期,这一带基本被森林所覆盖。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芮城县风陵渡镇北约10公里的西侯度,出土了巨河狸、鲤、鸵鸟、剑齿象、平额象、纳玛象、李氏野猪、布氏真枝角鹿、粗面轴鹿、山西轴鹿、双叉四不象鹿、晋南四不象鹿、布氏羚羊、中国古野牛、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古板齿犀、中华长鼻三趾马、三门马等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距今约180万年,这说明180万年前这里是已经有大量野生动物生存。同时,考古人员还在早更新世的交错砂砾层内,发现了一批被火烧过的哺乳类动物肋骨及鹿角、马牙等。经化验结果表明,其中大部分是被早期古人类用火烧过的。这说明距今180万年前,在这里曾经生活着已经学会保存和使用火种的西侯度古人。用火不仅可以取暖,而且能够驱赶大型猛兽、烧制陶器,烧煮食物,它使远古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二十世纪中叶,考古工作者在芮城县风陵渡U,也发掘出土了距今60万年前的13种哺乳动物化石和160多件人工打制的大型尖状石器、砍砸石器、刮削石器、石球等,这说明当时匼河古人,已经使用自制的石器工具,在这里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

所以,西侯度、匼河古人是迄今黄河流域较早利用和开发运城盐湖盆地的远古先民。

运城盐湖——炎黄蚩尤部族的融合之地

运城盐湖是炎、黄、蚩尤部落活动的重要地域。据史书记载,炎帝后裔烈山氏,也称列、历、郦等。中条山历山及西周前的姜姓芮国,与炎帝后裔烈山氏族在这里的聚居活动有关。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明农耕生产工具耒、耜的一个氏族。《易·系辞》记:“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早期生息繁衍在这里的烈山氏部落,先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谋生手段,后来逐步转向农耕部落。

蚩尤部落是神农氏农炎帝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路史·后纪四·蚩尤传》:“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他踞运城盐湖,一是得益于盐泽之富;二是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由于他具备了与黄帝抗争的实力,炎帝被黄帝击败后,他与黄帝发生了涿鹿、阪泉之战。《孔子三朝记》:“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梦溪笔谈·卷三》:“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平阳府志·古迹·安邑县》:“蚩尤城,县南十八里,黄帝杀蚩尤,血化卤。”今运城盐池东南的中条山下有蚩尤村,村人至今仍然坚持说是蚩尤的后代。

炎帝之孙灵契(恝),传为古代较早之巫史,占卜祈雨,或以将卜辞契刻于甲骨、简册为职事,故称灵契。《山海经》:灵山有十巫。其中巫咸后迁到河东。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时,灵契部落支持蚩尤,黄帝命应龙氏平地兴水,尽灭群巫及魑魅之属。有专家研究,今万荣的汾阴、蒲坂的襄山(首阳山)曾为灵人的居住地。

运城盐湖因盐而市颠末

帝尧时,太昊生咸鸟,咸鸟即巫咸,巫咸为帝尧医。《世本》: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山海经图赞》:“群有十巫,巫咸所统,经技是搜,艺术是综,采药灵山,随之登降”。巫咸为十巫之首,是氏族首领的称号,亦作部落名或国名,从炎、黄直到殷中宗千余年间皆称巫咸,可见其为世系名号。

《太平御览》:“昔殷帝大戊,使巫咸祷于山河,巫咸居于此,是为巫咸民。”《竹书纪年》:“商祖乙三年,命卿士贤”。贤乃巫咸之子,此为巫咸族首领有名之始。巫咸世代为官,世袭相传,钻研业务,总结经验,成为专业世家。夏县东五里有巫咸墓。《清一统志》:“殷巫咸墓、巫贤墓,在夏县东五里,巫咸山下。”

神农氏炎帝后裔共工氏,也是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共工氏治水,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种方法造成水灾泛滥,所以共工的治水最终失败!但是共工治水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得到了后人传承。

共工氏从孙伯夷,尧时为四岳之官,主持祀四岳之事,与黄帝时立官奉五祀一样,同为神职人员,地位很高,备顾问供咨询,参与议决军国大事。虞舜时任伯夷为秩宗,主三礼。汉代经学家郑玄说:“四岳,四时官,主方岳之事”。

黄帝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重要人物。《史记·五帝本记》:黄帝是少典的儿子,长于姬水,所以姓姬,居于轩辕,所以名轩辕氏。身怀“土德之瑞”,故人们称之为黄帝。黄帝为了部落的发展壮大,带领他的部族,在河东大战蚩尤。黄帝氏族来到山西南部,后来留下许多黄帝姬姓的“方国”。《左传》:“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

风后是黄帝相,解州社东村有风后庙与碑刻。他助黄帝统一各部落,立下大小功勋无数。他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指南车。《平阳府志·古迹》:“蒲州风陵,州南六十里黄河北岸,因风后冢故名。”

嫘祖为黄帝正妃。《史记?五帝本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她是养蚕菁丝的发明者。夏县西阴村考古遗址,曾经发掘了半个蚕茧,年代距今4500年至6000年之间,正合黄帝时代。

可见,炎、黄、蚩尤部落曾对运城盐湖的竞相开发,是促使原始部落解体,炎、黄、蚩尤部落融合,加速华夏民族诞生,推动社会由史前时期向历史时期转型的重要地域。

运城盐湖因盐而市颠末

运城盐湖——尧舜禹的建都之地

史书记载,尧舜禹都建都在盐湖之畔。《帝王世纪》:“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史记·夏本纪》:尧帝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下民都为此忧愁。尧躲避到了尧山(首阳山),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推荐U。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U治理洪水。并采取筑城围堵洪水(今芮城陌南)的办法,不但堵不住泛滥的洪水,反而被特大洪水冲垮堤坝,淹死许多无辜的百姓。尧立即罢免他的治水大臣职务。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这时尧帝寻找继承帝位的人,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舜在巡视途中,把湍流放到羽山,他就死在那里。

舜举用他的儿子禹,继续鲧治水的事业。禹与益、后稷,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洪水。他则穿山越岭,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他在外十三年,陆行坐车,水行坐舟,泥行坐撬,山行坐撵,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剂给缺粮地区,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把九条河都已疏通,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大禹治水取得了成功。《左传》:“美哉禹功,名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是说禹的功劳很大,名德深远,没有禹,我们都成了鱼类。

大禹治理华夏部落联盟境内洪水以后,受到舜和众大臣的热烈欢迎。此后,禹就辅佐舜,担任大司空的职务。禹建议舜推行善政,让人民得到休养。需要办好三府六事。三府:正德、利用、厚生,就是端正人们的德行,便利人们物用,丰富人们生活。六事:水、火、金、木、土、谷。尧崩后,舜担任华夏部落联盟的领袖,不久,舜将都城迁到蒲阪。

舜晚年时,让禹总管百官,管理朝政。禹不辜负舜的期望,他提出“知人则哲”“安民则惠”的政治主张,认为治理国家要知人善任,要安抚百姓。表现了杰出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舜推荐禹作自己的继承人。舜帝逝世后,禹继承了天子之位,国号为夏后,建都安邑。

四、运城盐湖——秦汉以后普惠民生,以税富国之地

盐为百味之首,是人体必需的物质,也是重要的商品和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虽然很早这里就开始了出产盬盐,因为盐是百姓发现,所以盐利藏富于民。周朝出现盐人,即盐官,只是负责管理由各诸侯国进贡来的各种食盐。当时的盬盐非常珍贵,主要是用于祭祀神灵、祖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设有少府官职主管山海池泽之利,包括盐务,也没有实行专营。鲁国寒士猗顿,受越国大夫范蠡的指点,到猗氏养五牸兼营盬盐,很快成为巨商大贾。

秦汉以后,食盐生产与销售被纳入了社会的管理之中。汉朝初期,鉴于秦朝盐利数额巨大,也很重视盐税收入。但是盐产、税收由诸侯国所控制,没有纳入国家财政收入。汉武帝时,制定了盐法,设置了盐官,即均输长。东汉元和年间,为了加强盐务管理,又增设盐监。河东盐池为国家重要盐区,所以元和三年(86)章帝刘戡曾亲临河东盐池视察。三国时,河东盐池属于曹魏。因深知盐利之于国家的重要,视“盐者国之大宝”。曹魏在河东盐池设置了司盐都尉、司盐监丞。晋朝沿曹魏旧制。北魏时设监司、西魏设“掌盐”。北周设盐池都将。隋朝虽然对盐池实行无税开放政策,但是,盐池仍然设置了总监、副监、承等员,及东西南北四监,规模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

运城盐湖因盐而市颠末

唐朝初立,沿袭隋朝旧制,继续实行开放政策。开元初始征畦课,九年始征盐税。唐朝初盐务以地方官吏兼任,盐池所在设置判官以管池务。乾元初(758)第五年初变盐法,河东池盐隶属度支。随后度支又在判官之外,多次派员管理河东盐务。贞元十年(794),管理河东盐池的官吏始定为两池榷盐使。当时诸道均设盐铁使,惟在河东专设榷盐使。因为盐税已经占到全国盐利的四分之一,整个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宋朝初立,盐池归州郡管理。随后,便在河东设置解盐司,“以掌盐泽之政令”。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以解州刺史周训兼两池制置使。河东盐池盐产旺盛,销池又广,河东盬盐已销晋豫陕多省,所以对两池的管理非常重视。宋代诸道均设提举茶盐司,位于河东则专设制置司。可见河东盐池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五、运城盐湖——因盐设城,滥觞为市之地

《河东盐法备览·运治》:“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盐池),城因盛而设,盛即因城而统也。”元代之前,管理运城盐池的盐务机构多设在州城解州。元初,盐运使姚行简为了管理盐业方便,将运司从解州迁往潞村。潞村尚为“弹丸—乡镇”,至元二十年(1283)将运司又迁回解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运司再迁潞村,当时潞村已筑有池神庙、学宫、谯楼和隶役处所。

于是,那海德俊任盐运使时,开始筑城。筑城于至正十六年(1356)8月开工,当年12月竣工。运城初建时,城垣周长一千七百丈,筑土为墙,开五门,各构简易城楼。门的内外左右筑有军庐、稽察所,是巡警稽察所在之处。城四角各筑烽火屋,是觇伺防御之所。城初名凤凰城,因是盐运司驻地,俗称运司城。

运城的建立,是盐务事业发展的需要,驻节于此的多是些盐务官署,如巡盐察院、运同署、经历司署、知事署、库大使署、三场大使署、解州署、都司署、把总署等,所以享有“盐务专城”的称谓。

运城盐湖因盐而市颠末

运城建城后,逐渐成为运盐销售的集散地。秦、晋、豫三省的商贾长期云集在此。为适应运盐生产、运销的发展,其它行业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以运盐生产和运销为中心的繁荣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运城的文化教育事业也随之兴起,河东书院、正学书院、宏运书院先后建立;各种祠堂庙宇相继修建,城隍庙、关帝庙、府君庙、火星庙、后土庙、玄母庙、龙王庙、文昌祠等一些庙宇也相继建成。尤其是为教育盐丁子弟而设立的运学,开创了盐务界办专学之先河。

伴随着盐业、化工,经济、文化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运城盐湖还以其突出的经济地理、历史文化、交通枢纽、区位优势,逐步由盐运专城,发展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

总之,在先秦时期,人们在运城盐湖一面开发盬盐,一面构筑城镇,或统治中心。自秦以后,在二千多年中,历代在运城盐湖盆区先后设置过河东郡、高凉郡、邵郡、南绛郡、正平郡、龙门郡、北乡郡、绛郡、兆阳郡、绥化郡、解梁郡、安邑郡、河北郡、邵源郡、虞乡郡、汾阴郡等;设置过蒲州、解州、绛州、雍州、东雍州、秦州、南汾州、邵州、虞州、芮州、勋州、泰州、并州、荣州等;设置过蒲州府、河中府、蒲州总管府、晋安府、绛州总管府、绛州行元帅府等;设置过绛阳军(小于府,大于州的行政建制)、永兴军、庆成军、宝昌军、丰宝军、兴宝军等。民国以后,又在这里设过山西军政府河东分府、河东观察使署、河东道、山西第七行政区、第七、九、十五督查专员公署、第十四督查专员公署等。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亦在这里设立过太岳第五、三专署、晋绥第十专署、新绛专署、晋绥第十一专署、运城专署、晋南中心专署、运城地区革命委员会、运城行政公署、运城市政府等。在运城盐湖盆区曾经设立过这么多行政区划和机构,说明运城盐湖盆区和盬盐、盬业,对区域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和推动力。

虽然,运城盬盐的生产已经成为历史,但是盐文化及其产生的影响及其社会效应,已成为独立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继续伴随着运城盐湖盆区民众的社会生活,不断推动盐湖盆区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迈进!

作者:景惠西,运城市地方志办退休干部、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