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指哪个部位,中国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我爱面食#
第一站:北京
炸酱面由来
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逃离到西安的时候闻到面馆里面传出特别的香味,随后慈禧一行人就进店吃面慈禧赞不绝口,随后慈禧命李莲英把做面的人带回北京,专门给慈禧做面,从那以后炸酱面就定居在北京了。炸酱面的菜码有香椿,黄瓜,青豆,黄豆,豆芽组成,炸酱的用要用五花肉切丁,还需要干黄酱和黄豆酱还有甜面酱和水按照1:1:1:1,下锅煸炒,之后面条煮熟后捞出,放上菜码和炸酱一碗香喷喷的炸酱面完成。
北京炸酱面
第二站:天津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清朝的时候武清县有一位叫高贵友人小名叫狗子,他十四岁的时候来到包子铺当伙计,三年的时间里他掌握了各种包包子的技巧,后来自己开了店叫德聚号,因为店里吃包子的人多高贵友顾不上和顾客说话,时间长了,吃包子的人都戏称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就说他是狗不理。狗不理包子是面粉,猪肉等组成的小吃。
天津狗不理包子
第三站:河北
驴肉火烧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沧州河间有个王财主经常做善事。王财主在县城有家商铺经常从乡下到县城久而久之毛驴就记得这条路,有一天王财主上厕所把毛驴拴在树上了,等回来发现毛驴不见了,和家人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之后王财主就写了一张告示贴在城门口谁要是找到毛驴就以二十两银子作为酬谢,两天后有个男的牵头毛驴来了,王财主看出来了这不是自家丢的那头毛驴,王财主跟男的说这不是我丢的毛驴他不要,之后男的跪下说为了得到悬赏把家里的东西都当了买了这头毛驴,家里面没有钱还有老母亲要赡养,王财主一听就买下了毛驴,后来来了很多找到毛驴的人王财主都买了下来了,后来慢慢的毛驴因为霍家搞鬼毛驴都不吃东西慢慢的都饿死了时间长了也不是这么回事,王财主就把驴肉分给乡亲们吃了,慢慢的王财主家的驴肉就出了名,就有很多人来买驴肉,后来王财主让管家给所有买的人两个火烧时间长了,王财主家的火烧就出了名。
关于驴肉火烧还有很多的故事大家可以慢慢了解。
河北保定的驴肉火烧
第四站:山西
大同刀削面的来源
当时是蒙古侵占中原的时候,为了防止汉人造反没收了全村人的金属器皿,十户人家轮用一把菜刀用完后还要,统一保管。一天婆婆和好面命老汉去取刀结果老汉到的时候刀已经被取走了只好回家,回家的路上被铁器伤了脚就捡回家中,老汉和婆婆商量一下用这个铁器削面,从哪以后老汉再也没去取过刀。
山西大同刀削面
第五站:内蒙古
烧麦的来历
最早是从山西大同传播而来的,清朝的时候天津有地方叫蓝山泰,在归化城南门外开了一家包子铺,他和面和用自己的羊肉现包现蒸,在空闲的时间就捎带着卖了,买的人多了就都感觉特别好,有人问他这是什么东西他说他捎带卖的东西就叫做烧麦。
内蒙古呼兰浩特的烧麦
第六站:辽宁
酸汤子的来历
酸汤子是满族人,从渔猎时期过渡到农耕时期粗粮细做的一种表现,岫岩是纬度高,日照长,无霜期短,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粟类和玉米作物,所以满族人的主食是小米和高粱米还有玉米。酸汤子就是玉米的一种粗粮细做的吃法,对于满族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种智慧。
酸汤子
第七站:吉林
熏肉大饼的来历
1908年,当时的满洲奉化县(现今的吉林省梨树县),有一家朴素的店铺,店铺的名字叫李草房,两间草房,前面那间卖河北风味的吊炉烧饼和熟肉,后面那间住人。店铺的老板是十八九的小伙子叫李连贵,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到他家买过东西的人都说他家量足给的还多,店铺开在关东来回交通的重要道上。那年赶上清朝末年,闯关关东的人流像潮水一样,人来人往要是没有地方住就会向李草房求助。李连贵救助了流落街头的老中医,老中医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把祖传的药膳秘方给了李连贵,李连贵通过想法和改良最终研究出了熏肉大饼。
熏肉大饼
第八站: 黑龙江
鸡西冷面的来历
以前,朝鲜族有正月初四中午,或过生日时吃冷面的传统,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了纤细绵长的冷面,就会预兆多福多寿、长命百岁,故冷面又名“长寿面”。几十年前鸡西就有专门的冷面馆,在当年繁华的商业区有一家特别出名,鸡西人都称为“鸡西大冷面”,那饭 店历经时代变迁,位置有所变化,但名称仍然保存,仍然赫赫有名。冷面在鸡西历经演变,不断创新,放宽了原材料选择范围,溶入了东北人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比如,在鸡西称“冷面”,既是指“面”,又是指“菜”,是主副食的统一称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吃冷面离不开冷面菜”,冷面的原料限于荞麦面和小麦面。
第九站:上海
上海生煎包的来历
起源于乾隆年间史官的记载。”乾隆十六年二月,苏州至上海,县衙带一行抵祥云饭庄,尝本地风味,尤以生煎馒头味独特,赐名包大祥,传宫中御厨学制。”乾隆年间也就是1736-1796年间,六次下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第一次下江南,2月到苏州后,路过上海县,当时县衙设在曲家湾(后来的南市光启路县左街口)。一日兴致好,让县衙带领品尝一下地方美食。问县衙此地可有民间美食?于是县衙带乾隆来到上海镇来榷场(今称为十六铺),也就是元代的县衙地址,附近的一家老店,叫祥云饭庄,饭店经营的本地菜味道上乘,长为接待官府客人使用。其中的点心生煎包更是一绝。县衙觉得生煎包北方地区少有,所以作为特色美食推荐给乾隆,乾隆品尝后,觉得肉质鲜美,喊来饭庄老板包氏,特赐名包大祥,并希望能将生煎包带入北京宫中。据民间史料记载,包氏后来特地入宫传授生煎包制作工艺,还被赐黄马褂一条,这就是后事了,也无从考证。但是生煎包起源于上海,确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有史料记载的就是乾隆16年,也就是1751年,距今至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上海生煎包
第十站:江苏
东台鱼汤面的来历
相传乾隆年间,东台有一家开面馆的老板,一天晚上,他在街上发现了一家新来的卖面条的小摊子,便去买了一碗。端在手上一看,只见面汤浓厚雪白。一会儿功夫,碗面上就结了一层薄膜。他尝了一口,又鲜又香,比自己店里的不知要强多少倍。老板心里一动,便向摊主细细盘问。原来,那摊主竟是来自皇宫的御厨。由于有一次没有把汤烧好,就被逐出了皇宫。无奈之下只能挑个小摊,四处流浪,聊以糊口。老板听说后,心想这竟然是一道御膳,怪不得如此美味可口。于是连忙将摊主请到店中,由他掌厨。从此,这店里的面条,全是用的那御膳厨师亲手调制的鱼汤,尝过的顾客赞不绝口。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四乡八镇,远近闻名。“鱼汤面”就此成为东台享有盛名的特产。
东台鱼汤面
第十一站:浙江
片儿川的来历
相传片儿川面,还是奎元馆初创时小面店的看家面,传说是清时某年浙江举行乡试到杭州来赶考的读书人很多,各地考生齐集杭城,店主为招徕这些读书人的生意,就以倒笃菜、笋片、猪肉片烧制成的大众化面专门供应外地书生。在所售之早餐面中添加三只蛋,寓“连中三元”之意。时有一书生因奎元馆面好价廉,常来吃面,后得中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放榜之日,特到店里向店主致谢,因小面店尚没有招牌,就当场题写“奎元馆”三字作为招牌,从此,奎元馆的片儿川面名声大振,食客盈门。凡来杭州应考者,都慕名前来吃面,图个吉利。
片儿川
第十二站:安徽
太和板面的来历
板面起源于三国时期,是安徽太和县著名的汉族特色面食。曾因诸葛亮一把火烧出了名气的三国历史名城新野有一道颇具历史渊源的地方美食–新野板面(又称张飞板面) 后来"新野板面条"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荆、襄一带广为流传。它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誉周边。以上等面粉做面胚,以羊肉、等几十种中药香料做汤料,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臊子,有着吃到嘴里浓香辣的美味,更有散发十里飘香的香味,让人有种欲罢不能,不得不吃的冲动。
太和板面
第十三站:福建
泉州面线糊的来历
泉州面线糊的由来,有说最早是家庭主妇烹煮给农耕者的点心。也有传说,乾隆来到泉州一小村庄的秀才家中,正好遇饥荒。秀才妻子急中生智,将家里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刺,洗干净后下锅熬出一碗汤,然后用面线碎和木薯粉,做出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觉得鲜美,面线糊随之流传。泉州小吃制作技艺(泉州面线糊)中的“水门国仔面线糊”制作技艺创始人谢培生于清咸丰年间,泉州城东玉井村人,早年以种地为生,后来跟师傅学做面线糊这一手艺,从此走上卖面线糊的生涯。手艺传到现任掌门人谢锡国手上,已经历了四代,传承了一百多年。
泉州米线糊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