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哪个国籍,杨颖不能再署名Angelababy?文化自信无需矫枉过正

9月1日,艺人辣目洋子发微博称即日起将换回原名李嘉琦,引起网友的热议。编剧汪海林随即发微博表示,在广电总局要求下,不仅辣目洋子需要改名,杨颖等艺人也不能再署外文名。尽管汪海林的信息来源暂不未证实,但网友已紧随其后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杨颖不能再署名Angelababy?文化自信无需矫枉过正

辣目洋子自觉改用中文原名,弃用出道时酷似日文翻译的艺名,是对中国姓名文化的认可,也是对自己本名的接纳。然而要求使用“Angelababy杨颖/杨颖”作为署名的港台艺人完全弃用外文昵称,则未免有些矫枉过正。编剧汪海林的爆料中称,广电总局要求艺人弃用外文名或形似外文艺名,目的在于防范外来文化渗透,杜绝观众崇洋媚外。从这一出发点来看,“辣目洋子”和“Angelababy”本身的文化影响不同,其规范方式也不同。

辣目洋子李嘉琦弃用具有误导性的外文名,即有利于艺人在国内的事业发展,又能促进观众的文化认同。辣目洋子出道时即用此名,为表明过真名,并成立了同名工作室,对外一致使用这个艺名。加上东亚人群长相相似,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日本艺人。辣目洋子此次改名,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粉丝的好感,认为改用本名更尊重中国文化,也有不少路人表示用原名“不别扭、不怪异”。

但继而要求杨颖等艺人弃用英文名,其正面效果并不大,还可能引起观众的反感和对文化管控的恐惧。原因在于,杨颖自参加综艺“奔跑吧”在内地走红后,一直将“Angelababy”和“杨颖”两个名字组合使用,并且在影视剧中署名都注明了中文名和国籍,本身不具有误导性。其次,杨颖等港台艺人在**发展时,继承了上世纪的英语使用习惯,在中文名后附属外文名已成为惯例,外文名并未“喧宾夺主”。

文化自信是人民共同共通的民族情感,内心认同才是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艺人弃用外文名,追求艺人名称的规范化,未免有形式主义之嫌,更重要也更有价值的让是艺人人设和作品散发出优秀中华文化的底蕴。今年上映的中国风网剧《我叫刘金凤》中,辣目洋子李嘉琦还曾因造型偏东洋风格被网友吐槽。比起修改摒弃外文名,不如更加重视艺人作品的文化影响,规范其民族文化传播。让杨颖等艺人演员参演《花田喜事》《太极》等更多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远比规范节目片尾的演员表署名有价值得多。

在国际交流愈发频繁和便利的时代,国家和人民有责任有义务识别和抵制发达国家的文化入侵,辨别矫正国民崇洋媚外中暗含的文化虚无主义。文化自信建立在对本国文化的普遍认同和自豪之中,即应该有扼杀文化入侵的铁腕,也应该有包容异己文化的风度。构建文化自信需在关键处发力,使艺人和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精神,还需要广电总局等政府管理机构和艺人们共同努力。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