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大臣姓魏,魏国静:清代书法大家——魏勷
魏勷(1649——1707)字亮采,号苍霞,魏裔介长子,自幼聪颖,敏而好学,跟随在魏裔介身边,受其父影响博习经史,饱读儒书,旁通典故,善攻书法,后来成为书法大家。成年,学业有成之后,因其父位高爵显,按当朝惯例“荫官(是指凭父辈功勋不用科举而获得的官。封建时代一般历朝都有这种制度。到了清朝这种制度更为完善,文官四品以上才够荫亲属官职资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允许高官子弟参加科考,防止官员因科举为亲属作弊,占用科举名额,而影响平民子弟获得仕途的机会,这项制度在当时是进步的,这既是对高官的照顾也是对高官的一种约束。)魏勷是在康熙六年(其父魏裔介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官居一品。),他十九岁的时候得以荫四品官的。康熙十八年(1679),这年魏勷31岁,始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这是个从五品的官职,魏勷是以四品官的职衔就任这个职务的,也就是品高官低。这种情况有但不多见。),继升刑部贵州司郎中(这个官职是正五品,魏勷依然以四品职衔领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再升江西建昌知府(从四品)。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因其生母病故,回家尽孝,又遇康熙二十五年(1686)其父魏裔介仙逝,接连守孝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守孝期满朝廷传旨让其转任湖广荆州府知府。康熙四十一年(1702),由荆州知府擢升陕西临洮道副使(从三品),直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病逝。
魏勷画像
魏勷的从政年龄与其父惊人的一致,都是三十一岁,不过其父是通过科举入仕,魏勷是通过荫官后等待了十余年的补缺走入仕途。初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继任贵州司郎中,这二职说是“四川司与贵州司”实是在京城任职,属刑部大堂下属机构,也就是在京城刑部大堂内部做事,刑部就是管司法的,也就是负责审案子的,如果遇上所辖的地方有大案、要案、蹊跷疑案等偶尔也会下到属地协同地方官一同办案。
在刑部司任上魏勷唯恐不能胜任,他熟读典律,了解所辖地区的民风民情,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先生学习,做到了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史料中有这样记述他的话“持己以廉,秉心以公,敷政以宽,断事以明,临民以惠,在职颇有贤声”。尽是魏勷的真实写照。遇有要案、疑案魏勷必亲力亲为,到现场督办审理,经过他手的案子没有一例冤假错案,体现了他尽心尽职的做事责任心。也使他亲民爱民、铁面无私的声望远播,致使京畿一带的百姓听到他的声望后,都愿意近距离地看看这位能把百姓放在心上的年轻士子的容貌。当时有天津的老少民众数人,老的拄着拐杖,少的提着锅碗、饭食相互协从,走到京城内的刑部大堂外,正好遇上魏勷出来,拦下魏勷激动地说:“早就听说郎中大人秉公执法,为好多人平凡冤情,这样的好官是老百姓所盼得,今天特来看看大人的相貌,也算了却我等的心愿了。”魏勷一一握住诸位父老的手,回答着诸位慈祥的问话,更是激动的语无伦次。相互问候了好一阵子,父老们又相互扶携离开了魏勷。任何人没有留下姓名,望着一个个远去的朴实身影,魏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同时也是激励他奋进的泪水——百姓很善良,略施恩惠就会报以感恩之心,为官一定要体恤百姓,百姓就是自己衣食父母,绝不能辜负百姓的期望,寒了善良者的心。魏勷在此任上为朝廷负责,下为百姓负责,干了四年,受到上下一片赞誉。
因政绩突出,当朝升魏勷江西建昌府知府。建昌的情况比较糟糕,首先当地驻军比较多,且不能按时发放军饷,一个时期以来军心暴躁,情绪不稳,有的在军营中鼓动闹事,有的三五成群离开军营或搞偷盗、或调戏民女,搞得当地环境乌烟瘴气、一团糟。再就是种地的农民,不但受地主的欺压还受官府的无端压榨,大多农民对下田劳作丧失信心,壮丁或入匪为盗,或聚众赌博、滋事,妇女不敢随意出门,老人流落荒野冻饿而死,局面不堪仁睹。
魏勷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走马上任的。到任的当时先四下了解各方情况,摸清底细后,首先据当地的驻军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他了解到:因有长期历史遗留问题,当地驻军不但多于其它府郡,而且军费开销还要本已收入微薄的本府供养,长此以往本府难以支撑军费,致使出现上述情况。魏勷首先奏请圣上,意在建昌府唯有实行裁军政策,才能缓解本府经济状况、缓解军心状况、缓解驻军状况,并给出了裁军理由与办法:审核一下当地实际需用驻军人数,多余者解除军约给予良田,或编为本地村民,或愿意回原籍的给以路费,这样正好核减了一半人员。再说朝廷竟然肯定了他的做法,大大减轻了当地的经济负担。为了减轻本府开支,他又清退了多余的闲杂人员,节省不必要的开销。经其一番整治,建昌府衙焕然一新。再就是有关农民种地问题,经其实际了解后确定本年度农民种地的种子暂由官府承担,并按地亩数分发,待庄稼丰收后只需偿还一半;把流落荒野的老年人派相应的人士逐一找回来,给以安居抚恤;把先前无心务农流落四野的壮丁向其讲明政策,给以优惠,逐一找回来,暖其人心,重新回到土地,务农为业。这样大多数的壮丁又重新回到了土地上,农业生产出现热火朝天景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因其生母病故,回家尽孝,又遇康熙二十五年(1686)其父魏裔介仙逝,接连守孝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这期间他在柏乡县老家边守孝,边整理刊印父亲遗著,其中包括其父为教导后世撰写的《柏乡魏氏传家录》。守孝期满朝廷传旨让其转任湖广荆州府(今湖北荆州市)知府。荆州府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朝对其甚是重视,这里驻兵众多,故当朝每年需向荆州府驻军拨银四十余万两,这四十余万两白银每年又要从当地税收中抽取,这应该说是一个庞大数字,荆州府除了这些还要顾及自己本府的日常救灾、扶贫、水利工程、本府官员俸禄等等开销,同时还不能向百姓乱摊派,随意增加赋税等,鉴于这些对于一府长官来说要有统筹兼顾、上下协调的能力,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要做到这些可谓耗费精力不小、心中压力不小。但是在荆州府十三年任上,每年都能圆满的完成这些事项,没有一年出现过差错,或多年来在他的督办下没有出现过一次账目不清现象,除此之外他还筹建储粮仓一百五十余间,丰年大量储粮,以备欠年或赈灾所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朝廷而言当地有了这些储粮对此也有了底气。魏勷此举受到朝廷的嘉赞。
江陵与监利二县属荆州府所辖,当魏勷巡视到该二地时,发现这两县的知县有不作为的通病,表现在:不关心农业生产,有常年积案不处理,治安状况走低,不及时疏浚河道等惠民工程。鉴于这种情况,魏勷干脆住在了这里,游走于两县之间。首先号召官民大规模的恢复农业生产,有针对性地给予优惠政策,甚至把北方的粮食种子移到这里耕种,因魏勷也是种地高手,所以他手把手地传授北方的田间管理技术,使其在田间技术管理上有互补互通之效,不但为这里的农作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也为粮食丰产做出了贡献;针对常年积案与治安问题,魏勷针对当地制定了新的治安条款,每一个积压案件魏勷都亲自梳理、过问,能即时解决的就即时解决,重大疑难的多花些时间也要解决,有因案件曾被执行的人而脱逃的,立马派捕快缉拿归案,视情节轻重再分别对待。经其三年整治这一带的治安逐渐转良;康熙三十五年(1696),荆州沿长江段因秋季大水,沿岸都有冲毁的堤段,淹没了不少良田,冲毁不少村庄房屋,一时无家可归者流落乡野。魏勷见此,查看了一下帐面上的府库库银情况,觉得就目前这些家底修堤、赈灾还不够,继而他又审计了一下银两所缺,于是自己又想法筹措了五千两白银。资金到位后,他先开仓放粮,安抚流民,重建家园,之后又招募壮丁修堤筑坝,经过了五个月的整治,这一段的堤坝坚如磐石,可抵挡多年一遇的洪水,百姓再不受洪水威胁了,对魏勷感恩戴德。
在荆州知府任上魏勷还有一项彪炳千秋的壮举,那就是辖域内当阳县有一处关羽陵,建筑格局如庙宇。当他游走到这里时看到陵园内设施尽显年久失修,荒草满地,有随时倒塌、荒废的危险。关羽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他的仗义、他的勇猛、他的智慧就是自己的榜样,绝不能让这位千古圣人难眠于九泉之下。于是魏勷果断作出决定——自己出资,请来工匠把关羽陵庙殿阁楼宇等修缮一新,这还不算,他亲自为关羽陵庙的头门、拜殿、正殿,三个主要大殿的门楣上撰文并书写了楹联。用语严谨、行如流水、句意深奥,书体遒劲,观后令人流连忘返。
魏勷修缮当阳关陵与楹联撰写的经过是这样的(下文引用网络上湖北当阳一位署名“心有宁兮”的文友文章,本文略有删改。):
当阳关陵,是埋藏关羽身躯的地方,中国三大关庙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关羽被东吴抓获杀死以后,孙权担心刘备兴师问罪,听从部下意见将其首级移送曹操,企图嫁祸于曹氏。曹操深知孙权不怀好意,但又不便拒绝关羽首级。曹操对此事不敢怠慢,虽与关羽有敌我茅盾,但是一直对关羽存有敬畏之心,因此曹操召集群臣商议后,遂以“侯”的高规格礼议厚葬关羽于洛阳关林,总算妥善处理了此事。而孙权见势不妙,看到曹操智高一筹,急忙改变自己的策略,则“以诸侯礼制葬其尸骸”于当阳西北,并建陵以利祭奠。这就是今天的当阳关陵。它在今当阳市城区西北约三公里的地方,四望平川,南倚群山,东临沮水,为一处宫殿式庙宇群落,是历代祭祀关羽的圣地。当阳关陵与洛阳关陵,山西解州(关羽是山西解州人)关帝庙,合称为中国三大关庙。在民间,因此便有了关羽“头枕洛阳,身困当阳,魂归故乡”之说。
当阳关陵,前后五院四殿,共有建筑物20多座,80余间。整体建筑群规划严密,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严谨、合理,气势宏伟。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是研究关公文化和中国祭祀制度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
不仅如此,重要的是当阳关陵各门都有古代不同的达官儒士围绕关羽的人格魅力、以历史不同的视角、宏大的气场书写歌颂关羽的楹联,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特别值得赏析和分享。它为提高当阳的知名度、美誉度乃至荣登国家名片,可谓有力支撑,对当阳的旅游开发等增光添彩,发挥了巨大作用。
尤其是当阳关陵庙的头门、拜殿和正殿的三大楹联,读之意境高远、气势磅礴、震撼心灵,均系时任荆州知府的魏勷所撰。如下。
头门楹联——
两水抱云封 容与清光争日月
四山环锦嶂 嶙峋佳气郁松楸
拜殿楹联——
阊阖初开 瞻如在之神 穆穆皇皇 日色才临仙掌动
衣冠齐拜 正若思之貌 雍雍肃肃 香烟欲傍衮龙浮
正殿楹联——
浩气塞两间 尽君臣父子兄弟之伦 体用五常 千古日星河岳
威名齐八表 备忠恕慈悲感应之 理 总持三教 万年俎豆衣冠
上述三联,以大开大合之笔写出了关陵雄踞的气势以及参拜的人们对关羽的崇敬心情。由于关羽被历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捧到了“帝”与“君”的位置,所以关陵修建的确实有皇家陵园的气派。魏勷用“穆穆皇皇”、“雍雍肃肃”、“光争日月”……这样大气磅礴的词语来形容、描写,既一点儿也不出格夸张又写到了大众的心理,令无数人对关公敬仰的同时也对撰写人魏勷肃然起敬!(引用到此)
在荆州任上一干就是十三年,由于政绩突出,当朝擢升魏勷任陕西临洮道副使(从三品)。魏勷在荆州府打点好行装,准备向陕西进发的前几日,有域内四面八方的乡民得到了该消息,成群结队地前往荆州府,来用最朴实的方式探望这位父母官,送上一程,表达心意,更是对其任上政绩最好的肯定与报答。在临行的当日,又有成千的乡民站于路两旁,有的送干粮,有的送鸡蛋,伸着手与魏勷致意,各个泪流不止,魏勷也流着泪与各位慕名而来送别的乡民依依惜别(史料中有句原话“去荆之日,民攀辕号泣者填塞道路”。)。
陕西临洮道的官署其实是在兰州的,所以魏勷上任的地点就是甘肃兰州,当时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魏勷在这个任上同样干得出色。到任伊始,他整饬吏风,发展农畜牧业生产,鼓励民间发展手工业。再就是在通往地广人稀的青海西宁道路上,他亲自督导在间隔相同的距离上,设上驿站,供过往的行人休息,保障了这个地区的通行力。在临洮上任的次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冬季,康熙巡视陕西,回京的途中特意安排绕道柏乡,欲到已逝十七年之久的魏裔介府会面魏氏后生(详细经过在魏裔介篇有详述,这里不再赘述),远在兰州驻地任职的魏勷得到消息后,先皇上一步到达柏乡,以最高的礼遇迎接了康熙帝,话语间康熙帝尽是对魏氏子弟的勉励。由于兰州距柏乡太过遥远,魏勷又在家乡休整了近一年(期间继续整理魏裔介著作),康熙四十三年再返兰州。直至康熙四十六年六月初一,病逝在兰州任上,魏勷在这个任上前后五年,干出了一定的成就。在他的棺椁向柏乡运送时,沿路扶棺相送者络绎不绝,场面感人。
魏勷书法作品
魏勷自幼擅长书法,其临摹涉猎广泛,尤其多临摹欧(欧阳询)、李(李邕)笔法,晚年则纵横于苏(苏轼)、米(米芾)之间。其行笔洒脱,字体丰满,汪洋大肆。史上定性魏勷是大书法家,曾经引领了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书风。目前除了当阳关公陵处三幅门联外,市面上仅见到他的两幅扇面作品,两幅约四尺竖幅作品。可能还有其它没有见到的作品。
魏勷书法作品
魏勷累官至中宪大夫整饬陕西临洮道兼管平庆临巩等处驿传事务按察使司副使(从三品)加十级。书法家。传世作品有:《玉树轩诗草》、《遗雅堂诗集》。
2022-8-23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