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府(醇亲王府南府)
醇王府是较大的一座王府,先后作为纳兰明珠、永瑆的宅邸。醇王府及花园位于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46号,坐北朝南。
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醇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建立后,府邸现归国家宗教事务局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所有。
1981年,醇王府花园(宋庆龄故居)对外开放。
一 醇王府历史
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宅园。他的长子、清初颇具才名的词人纳兰成德就是在此宅出生的。纳兰明珠(1635年11月19日~1708年6月3日),叶赫那拉氏,字端范,建州叶赫(今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叶赫镇),隶属满洲正黄旗人。
迎娶英亲王阿济格之女,起家蓝翎侍卫、治仪正,迁为内务府郎中,历任内务府总管、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支持康熙帝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治理黄河、平定噶尔丹、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因朋党之罪被罢黜,恢复议政内大臣、光禄大夫,不再受到重用。
到了乾隆朝晚期,权相和珅擅权,他垂涎明珠家藏的珍宝和富丽的宅园,屡向明珠的后人成安敲诈勒索未遂,被和珅罗织罪名,将其家产籍没,宅园据为已有。
嘉庆四年(1799)仁宗将和珅赐死,家产籍没,将宅园赐给其兄、名书法家成哲亲王永瑆,按照王府的规制将此宅加以重修改建,是为成亲王府。光绪年间,又转赐给醇亲王奕譞作府邸。
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今中央音乐学院)。因光绪帝生于此府,成为潜邸,光绪继位后醇亲王迁出,因此醇亲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称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称北府。
同治死后无嗣,醇亲王之子载湉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1890),奕譞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
载沣(1883-1951),字伯涵,奕譞子,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醇亲王,宣统帝父,监国摄政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1906-1967)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这座王府就成为声势显赫的醇亲王和摄政王载沣的府第。末代皇帝溥仪出生于此。溥仪成为继嗣皇帝后,受任监国摄政王,因此,醇亲王府也称摄政王府。
载沣按规制在中**建新的摄政王府,未成便爆发辛亥革命,载沣辞职,后久居天津。
北京解放后,载沣于1949年9月将府邸全部房屋售与重工业部附设的高级工业学校。以后,府邸部分由卫生部作为办公地点,1984年5月将醇亲王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正殿为国家宗教事务局,马厩为市第二聋哑学校,东端是醇贤亲王祠和家庙龙华寺。原太平湖的醇亲王府现位于复兴门中央音乐学院内。醇亲王府西部的花园,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从1963年迁入居住,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9年。在她逝世后,于1982年2月,将该园作为北京宋庆龄同志故居,向群众开放。
二 建筑格局
醇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二层后罩楼。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
府邸部分由中、东、西三路院落组成:中路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五间,正殿(银安殿)五间带东西翼楼各五间,过厅三间,过厅后形成一组单独的院落,内有后寝五间及东西配房,院后为九间后罩楼;东路是家祠、佛堂等,东墙外另有一组院落,为王府的马号;西路为两组并列的院落,是王府的生活起居处所:府邸西边是座花园,里面松柏苍翠,碧水从园中流淌而过,形成一处安适幽静的庭园。
醇王府南府
醇亲王南府位于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原为荣亲王府。荣亲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封荣亲王。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东、西路及花园。现中路府门三间,两侧有八字影壁,内有东西二门至东西院。中路新建礼堂一座,尚保存二进四合院。东路院落保存较好,西路古建筑大都拆除。民国时,王府曾被改建为民国学院。20世纪50年代由机关所用。王府东起鲍家街及太平湖西岸及西城垣,南起今太平湖东里之南西向段,北至宗帽胡同头条。现为中央音乐学院。
醇王府北府
东部是王府本身,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体建筑,自南而北,街门5间。进入外院后有二门,此门才是王府正门,面阔5间。此后为正殿银安殿,面阔五间,东西有配楼各5间。正殿后是一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3间过厅入,正面是正房5间及其配房,按规制此处应属后寝。最后为后罩楼,面阔9间,各种庆典时在此举行仪式。后寝成为供奉神、佛和远祖的神殿。东路建筑主要是家词和佛堂及一些从属建筑。东墙外院落为王府马号。西路有两组院落并列,是醇王府的活动中心。主要建筑为宝翰堂,即大书房。其后的院落,正厅名九思堂,是太纪居处,再后名思谦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儿辈读书的小书房任真堂及其它从属建筑。北府是本市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
醇王府花园
王府花园整体为长方形,占地近2.7万平方米,园北侧和西侧隙地约8200平方米,其余用地约4000平方米。
园内原来四面是人造土间石的假山环绕,但东部山体很小。这样府邸部分与花园一体感更强,且方便在府内观赏花园景色。另据溥任先生在《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一文中回忆,东部的山临园门,为山屏,所以其主要作用是碍景,遮挡入园后东北部通往南部的视野通廊。花园山体的内侧四面布置水面,北、东、西三面为渠,南面开挖成一汪较宽阔水面,称为南湖,水岸均用石头错杂地垒砌。这样花园内便形成“山环水绕”的山水格局。
花园建筑从使用功能上,大致划分为南部的游赏区和北部的休憩娱乐区两部分。
其建筑没有明显轴线,呈点、线和片状分布。花园游赏区由南山东南角山峰上的箑亭,西南角山峰上的听雨屋,山北侧的南楼以及南湖组成。休憩娱乐区由东西两组院落组成。东路两进院落。
即第一进院娱乐功能的大戏楼(现已拆除,原悬挂“濠梁乐趣”匾额)和益寿堂(现在悬挂濠梁乐趣匾额)。第二进院是客厅、休憩功能的畅襟斋和东西厢房。西路为一组三合院建筑。西路院落规模较小,推测为附属服务性的建筑,在作为宋庆龄居所时改为宋庆龄起居的主楼。听戏是清代从皇室到平民百姓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皇室和王公贵族在娱乐区内建造戏楼成为较为常见的例子,北方园林中如乾隆皇帝建造的宁寿宫其东路主体建筑就是三层的大戏楼,恭王府花园内东路也建有大戏台。比醇王府花园建造稍晚些的庆王府花园西路同样建有大戏楼,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这些戏台、戏楼无一例外的都是与游赏性建筑分隔开而单独成为一区的。此外,游赏区和休憩娱乐区以一道长廊相连,长廊上还分别建有恩波亭和廊桥做点缀。
摄政王府
中**西北角,北西两面临墙。原位于西苑墙外,光绪十一年扩建西苑时将此地圈入中**,并将位于原址的蚕池口天主教堂迁往西什库。
慈禧太后拟在此修建新园林“集灵囿”,但一直未开工。1909年将此地拨给摄政王载沣,修建摄政王府。
摄政王府规制同旧醇王府(北府)相似,包括中路、东路、西一路、西二路、西花园,工程耗银206万两。1911年清朝覆灭时王府仍未竣工,后改为国务院办公地,1918年后先后成为徐世昌的总统府、陆军部和海军部、北平市政府。1949年后改为国务院办公区,1970年代末大规模翻修中**建筑时曾计划将摄政王府落架大修,但发现建筑质量非常低劣,地基松散,木柱间裂缝用碎砖填充,已无法保留,只得拆除。现存正门和正殿,为会议室。周恩来曾居住于西花园内的西花厅,也加以保存。
醇王府以园中植物以柳树、槐树和榆树为主,大多沿水边和山脚种植,郁郁成林。其中有一株古槐树冠庞大,枝叶一直垂到地面,宛如凤凰展翅,因此被称为“凤凰槐”;南楼之前还有两株卫矛,又名“明开夜合”的古木。
这座花园是以四周以墙、山、水形成围合,墙与山丘隔绝尘嚣,四边水面清澈明净,加大了视觉距离,可让人产生身在山林幽涧中的沉静感。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