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水库(杨美水库旅游)
再访悟道岩——转自《好山好水》微信公众号。
首次到悟道岩,还是三十七个月前。那天午后,我与友人到玳瑁山东麓油坑村周边闲逛,看见悟道岩的路牌,好奇“悟道”二字,上山去悟悟道。
新开辟的上山土路虽然陡,却没什么弯道,开车还是很快就到达,听说以前旧路非常弯,很难走,现在有这么好的路,还是要感谢造路人!
悟道岩普宁法师,虽然首次见面,亲自下厨在寒冬中为饥肠辘辘的我们准备了丰盛素斋,至今记忆犹新,余香尚在心田。晚饭后两个多小时的边喝茶边漫谈人生,她精湛的佛学造诣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这次是从玳瑁山西麓官浔方向上山,请悟道岩普宁法师做向导探寻番仔楼。她经常走官浔这条路上下山,我也是想体验官浔这条上山道路。
一路好奇一路行,中午准时到了悟道岩,再次品尝了普宁法师的手艺,丰盛的素斋撑饱了肚子,连茶都喝不下,只能走走消消食!
左右僧房
一起漫步来到岩前的左侧小山,悟道岩碑文弥漫不清,大自然的风化侵蚀严重,元代的水槽(也有称为喂马槽)倒放在地上当石凳,一些古柱础随意堆放,想不通有如此操作?
悟道岩古石刻
元朝马槽与清朝石磨
通往大缸石(酿酒桶石)、大笨石也修了便道,不过这也改变了山头走向,听外人讲,悟道岩前面有山头探出,挡住了风煞,是“回头龙”地理,现在地理被破坏了,不过这谁也说不清是好是坏,只能让时间去论证一切。
普宁法师身轻如燕,轻松上了大缸石,我也不甘示弱,紧跟而上,我那友人只能在下面等,说敢上不敢下!
展示功力
登上大缸石,一览众山小,极目远眺:漳州港、厦鼓风光、九龙江入海三巷,近处的漳诏高速、杨美水库,尽收眼底。
酿造桶巨石从北往东鸟瞰图
往前二三百米处的大笨石,有古代铺设简易石阶,方便上下攀登。据说当年悟道岩创建者、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进士蔡逢甲,有感宋室将亡,隐身于此石之下悟道,购置田园招僧才创建了悟道岩。(1279年南宋灭亡,蔡逢甲确实是个得道高人,未卜先知,急流勇退,保住了蔡氏一脉,才有了清朝蔡世远、蔡新两帝师,这是后话。)
大笨石发现疑似古石刻
好友陈先生认真揣摩辩识大笨石一处疑似摩崖石刻,可能是年代久远,卒读不出,只能作罢。
悟道岩尊居玳瑁山八岩之首,是有蔡氏一族在玳瑁山东麓山地的繁衍与发展,沧海桑田,朝代的更迭,玳瑁山的蔡氏族人走了,仅留下蔡坑、大宅等地名,却也抹杀不了蔡氏人的丰功伟绩。
诗曰:
逢甲进士知进退,
悟道岩上悟道难,
千年古寺待重光,
有缘无分也枉然。
附录:
林建东老师发表在《好山好水》微信公众号的文章:
从五代开始,选择定居大帽山的僧道很多,其居所最出名的有“八岩”之称,也就是八个小寺庙,据民间传说,八岩因牵涉到天地会,是天地会的秘密聚会点,结果被清军焚毁殆尽,导致现存岩寺无一例外,全是重新修建的;文人隐士有两位,这两位都姓蔡。
①其一是五代时代的蔡元鼎,也就是蒙斋先生,其不仕而隐居大帽山,著书立说,门生达到上千人之多。何乔远的《闽书》称蔡元鼎“不登宦籍,以文章自豪”。当时,经学式微,蔡元鼎独辟性宗,潜心六经,于大帽山著《语孟讲义》、《大学中庸解》、《洪范会元》、《辩类诗》、《九经解》(未写完,其孙蔡藻于大帽山续写)等书。宋朱熹听闻,大为感动,为蔡元鼎的纪念祠堂匾额题“立志圣贤”,并称赞说:“白露零而苍葭不改其色,风雨晦而鸡鸣不改其音,使后之论世者瞻梁峰之崔巍,辄仰止于帽山”。不管大帽山再如何低调,朱熹一句话,使大帽山顿成名山。
继蔡元鼎之后,蔡元鼎的十一世孙蔡逢甲于南宋末年走进大帽山。这位蔡先生是著名理学家陈淳(朱熹的得意门生陈北溪,也称北溪先生)的门生,因常与陈淳辩论《河图洛书》及《太极图说》,陈淳称赞他“其有特见”(《漳州府志》)。宋咸淳四年(1268年),蔡逢甲登进士,诏主广东漕举。宋亡后,不肯仕元,效先贤于大帽山建书院隐居,结果同样是求学者甚众。据称,蔡逢甲死前自题墓碑为:“前宋进士蔡逢甲墓,意谓:至终乃自明宋臣也。”。他的著作有《使君讲录》。
悟道岩,位于漳浦县玳瑁山南麓、玳瑁山茶场悟道作业区,南宋遗臣蔡逢甲入元不仕,归隐此地耕读,创建“悟道精舍”,建庵隐居,蔡逢甲殁后,僧人雕蔡逢甲像祀奉,以蔡逢甲的‘存齿、甲、发’置神像腹中为神主。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僧智嵩重修,崇祯十六年(1643年),副御史、邑人王志道重修,清雍正元年(1723年),僧黎峰重建、定地界、置缘田。岩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由正殿、左右厢房组成。寺内供奉释迦摩尼佛、佛祖、地藏王。寺庙左前方约百米大石上有乾隆四年(1739年)的《悟道岩记》摩崖石刻,字幅105厘米、宽53厘米。
注释:
①德将军陈政部下中垒校尉蔡长眉,光州固始人,于总章二年随军入闽平乱,从陈政之子陈元光建立漳州和漳浦县,居云霄之西。其后裔蔡元鼎,字国宝,号蒙斋,为著名理学家、于唐末乾符年间(877年左右)避乱迁居漳浦北境大帽山下,著书讲学,为蔡坑(今属赤岭乡前园村)蔡姓之祖,后裔分布于漳州、潮州、台湾各地。
②蔡元鼎享寿一百多岁,生2子:诚立、诚存,子孙多以理学闻名于世,自五代至宋朝出任显官而传裔各地:其长子诚立生3子:蔡芹、蔡藻、蔡继。蔡芹任广东判度支,衍裔潮阳辟望庄(今属澄海),分传于潮阳、澄海各地。蔡芹之子蔡固,任阶州(今甘肃武都)刺史子蔡境。孙蔡庄,任翰林侍读,生3子:蔡松、蔡桧、蔡易。蔡松生2子:蔡溥、蔡博。蔡易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佥判,生子蔡渊。诚立的次子蔡藻,后裔蔡光世任徐州总管。诚立第三子蔡继。居潮阳辟望庄(今属澄海县),生子蔡震,为光禄大夫,传衍后裔于潮州。蔡元鼎的十二世裔孙蔡元仲,于宋末德祐年间(1275年)从潮州回居漳浦县城东埔,传后裔于城东,分传石埕(今石斋村荔枝林)、草潭、宪台、后田、过潭、河尾、南门、王顶及长桥葛后、旧镇上蔡、乌石西坂(转传莆田白沙西坂),龙海谢仓(转传漳浦葛后下店)。蔡元鼎的次子诚存,生2子:蔡期,蔡待。蔡期任翰林编修,生二子:蔡永、蔡精。蔡永生二子:蔡瑛、蔡添郎。蔡精开基泉州吴店市
以上是蔡元鼎后裔在外为官传裔外地,及从外地回传漳浦的概况。
蔡坑的兴衰
守祖蔡坑的名望人士有:第八世蔡溥之子蔡仁杰(任谏议大夫),生子蔡希稷(任兵部侍郎)归休居蔡坑,生子蔡逢甲,咸淳四年(1268年)进士,任登仕郎,宋亡,义不仕元,隐居大帽山,建悟道庵,他的三个儿子自成、自正、自明,居蔡坑,又开辟大保社及科场社。自成生于宋帝昺祥兴二年卒于元延祐三年(1279~1316年),谥集翁,其子蔡乙牛,字子畊,生于元代至元五年(1279年),卒于至正十五年(1268-1355年),谥静轩。他居住的科场社处在苌坑(今赤岭)通白水营集镇的通道上,蔡乙牛经营土产输出致富,建一座大宅第,从此“大宅”取代“科场”成为地名(今属赤岭乡油坑村)。乙牛于至正七年(1348年)建一座长数百武的石板桥(古以六尺为一步,半步为一武)被称为蔡公桥,并因其长而有“小洛阳”之称。乙牛并自桥头起铺造石路长数里,通白水营。乙牛生3子:真福、真富、真贵。
作者简介
宽心,漳浦佛昙新安村人,实名杨志伟,自娱于山水之间。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