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在哪个国家(达沃斯是地名吗)
我们常常在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看到关于深圳市的文章,都是说深圳市是由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但是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了解,其实我国有很多沿海城市或滨海城市都是由小渔村发展而来的,比如上海市、深圳市、青岛市、大连市、三亚市、防城港市、秦皇岛市、龙港市等。只不过这些城市从小渔村发展成建制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深圳市却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短短四十多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了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其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很惊叹。今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来梳理一下我国由小渔村发展而来的建制市。
一、东海边小渔村发展成世界大都市——上海市
上海本是个小渔村,由于不断有所发展,才设镇置县。上海设镇已在南宋末年,置县更晚于元代初年。上海设县之始,隶属于松江府。因棉花由元代始由岭南传入松江,至明代松江的棉纺织业已十分发达,松江衣被天下。清康熙二十四年,在上海设置江海关,上海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海港城市。
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则因为成了通商口岸,反而利用其优越的区位,让这座县城从此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到了1935年,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后,上海已经是誉满全球的“远东第一大都市”,已经有了铁路、机场、港口等大量现代交通设置,上海滩已经成为东西方冒险家热衷的淘金之地。
从1935年到2020年,85年间上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淞沪会战中,无数抗战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在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中,他成了共和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从改革开放至今,上海已经成为人口超过两千万的国家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二、**边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市——深圳市
深圳市的名字最早就源于“深圳圩”这个地名。"深″在古汉语中意为水积厚,从而与"浅″相对。“圳”是一个主要在广东一带流行的方言词汇,《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将其解释为“田野间的水沟”之意。由此可见“深圳”一词的本意就是指的深水沟。深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深圳,因所处地有深沟(南方人习称圳或涌)得名。东南沿海的“墟”,类似于北方人说的“集市”。当时“深圳”这一地名是一个小“墟”的名字,也是一个只有10名驻兵的哨所名字。“墟”本是指乡村贸易集市,到了康熙年间新安县境内的墟已发展成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之一用了仅仅40年左右的时间。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1949年10月16日宝安县解放。当时宝安县的县治在南头(如今的南山区),后来考虑到宝安县的深圳圩接近广九铁路就把县城从南头迁往深圳圩(又名深圳墟)。
深圳镇设立于1931年,跟古代县城不同,这里是因为商业而形成集镇的,当地人称为“深圳墟”。1953年,因为深圳墟连接广九铁路,交通便利,宝安县城从南头古城搬到深圳墟。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边画了一个圈,原宝安县升格为深圳市。今宝安区并不是宝安县城所在地,而是原宝安县西北面的一片区域。这个深圳镇,是深圳特区升级前的中心区域,也是深圳市政府驻地罗湖区所在。
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广东省宝安县改为深圳市。一个月后广东省委的领导同志们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毗邻香港的深圳创立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后来这一天被称为“深圳生日”。
在此之前深圳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进入新世纪以后深圳这座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40多年的特区建设史的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深圳最初的规划只是一座五十万人的小城市,然而如今的深圳却是一座常住人口1756万的大都市。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是经济发展和环境相统一的国际花园城市。如今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将被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三、天涯海角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了国际旅游名城——三亚市
在1954年之前,三亚只是一个小渔村。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让三亚成为了一个小城镇。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兴隆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大县),1961年5月改三亚镇。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1月,三亚镇被撤销,筹备成立河东、河西街道办事处。
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批复三亚市撤六镇新设四区,分别为吉阳区、天涯区、海棠区、崖州区。2015年1月2日,三亚市“撤镇设区”新设立的四个区天涯区、海棠区、吉阳区和崖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三亚已由天涯海角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是中国通向世界的门户城市。日新月异的三亚,乘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正在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
四、东海边小渔村变成了超大镇再镇改县级市——龙港市
蜿蜒曲折的鳌江注入东海前,在南岸留下了一片滩涂。1984年在这片滩涂上建龙港镇之时,仅有5个小渔村,常住人口不到8000人。此后,从拔地而起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产业城”,再到新生“城市”,龙港在短短30多年间完成了三次历史性的跨越。
龙港,是全国第一座依靠持续的体制改革支付的农民集资建设的第一座城市。为什么要称龙港市为农民城呢?话得从40年前说起。1981年6月18日,温州南部鳌江流域的平阳县,一分为二为平阳和苍南两县。新设立的苍南县迫切需要建设一个经济中心。当总体规划批准后,港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港区建设到一定程度后,就面临如何正式建镇问题。建镇首先遇到新建的城镇的取名问题,经过对“龙港”“方岩“等名字的热烈争论之后,领导还是决定仍旧用"港区"上报。因为当时鳌江北岸是繁荣的港口城镇,南岸是偏僻贫困农村。一直到83年4月10日,港区再次向县委县政府呈送《关于在龙江港区设镇的报告》,建议设立龙港镇,性质为县直属镇。经批复后,多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港口城镇–龙港镇,终成现实。龙港镇人民政府诞生后,干部、职工当地群众都欢欣鼓舞,促进私人建房和农民进城,原来认为搬迁过江是下放农村,现在龙港与鳌江一样都是直属镇地位,自己再不是乡下人了。
作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龙港,自1984年建镇以来,龙港历经从小渔村到农民城、从农民城到小城市培育、从小城市培育到撤镇设市三次改革的历史性跨越。近40年来,龙港面积从5.2平方公里扩大至183.99平方公里,人口从5000多激增至38.2万,下辖73个行政村30个社区。2019年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首个“镇改市”。作为全国惟一没有乡镇街道的县级市,龙港市下辖102个社区,实行“市直管社区”扁平化治理。
五、东北渤海边小渔村青泥洼发展成了东北亚中心城市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是由一个叫“青泥洼”的小渔村逐步发展起来的,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朝于今大连湾北岸建海港栈桥、筑炮台、设水雷营,一时成为小镇。沙俄侵占后,曾用青泥洼。1899年始称大连市。大连是座近代城市,城市只有有记载的历史只有百余年。19世纪80年代之前的大连,是一个叫青泥洼的小渔村。洋务运动时期的大清政府,为了兴建北洋海军,选址辽东半岛岛尖上的旅顺口,作为水师基地。
旅顺口与胶东半岛岛尖上的威海卫一道,扼制渤海入口,屏障天津大沽口、拱卫京师。1881年,清政府正式开始建设旅顺口军港和船坞,这应该视为近代大连城市的起源。从建城顺序上讲,先有旅顺,再有大连。旅顺口和大连湾,都是北方深水良港,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从功能上分,旅顺是军港,大连是商港,直到今天也是这样。
旅顺军港经过清政府10多年建设,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已初具规模。这里有军港、有船坞、有维修基地、有供水系统,还有由于军港建设而兴起形成的大约2万多人口的海港小城。1898年,沙皇俄国顺势以保护中国免遭侵略为名,把军舰开进大连湾和旅顺口,并强行与清政府签订租借辽东半岛的协约。沙俄终于得到梦寐以求的、比海参崴更为理想的远东出海口,可以直接窥探太平洋。沙俄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达里尼。达里尼是俄语音,翻成中文,意思是远方。
1899年起,沙俄统治下的远东港口城市达里尼市,开始大规模建设。如今的大连,已经发展成为了东北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是全国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纽约时报》著名记者、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这样描述大连:“我必须亲眼去看看大连,中国的班加罗尔。大连不仅在中国很出色,摆在硅谷也会十分抢眼……大连代表中国最现代化的几大城市正快速争取商业机会,不仅是装备制造业中心,而且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心。”
从一座在世界上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托马斯·弗里德曼笔下“中国的班加罗尔”,进而成为夏季达沃斯年会的首选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大连这座传统重工业城市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率先全面振兴的“龙头”和中国最具活力、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
六、黄海边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了副省级计划单列市——青岛市
青岛,因胶州湾入口处北侧的小青岛得名,该岛对岸的原青岛村、青岛口、青岛山一带均沿用青岛之称。1891年清政府议决在此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青岛”这个岛的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河源头的一座山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也被定名为青岛山。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立海防,这天被当成青岛建制的开始。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消,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青岛市。
如今的青岛市,城市建成区人口超过500万,迈入了特大城市行列。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岛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截至2020年底,青岛市常住人口达到1007.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688474人。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青岛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人。据此来看,按照人口这一标准,青岛早已经是“特大城市”,未来还会继续变大。但是,在城市发展空间上还有望进一步扩展。
青岛从起初的滨海小渔村发展成今天的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不足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超过12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1527万元增加到1254亿元,常住人口规模从406万人增加到1007万人。
青岛的城市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1981年被列为中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6年被列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成为副省级城市,2016年又被定位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七、北部湾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级市——防城港市
防城港市地处我国西南端大陆和海岸线的交汇点,既沿海又沿边,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河相连的城市。防城港市从偏僻封闭的交通末梢到对外开放的前沿,从西南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日益国际化的生态海湾城市,防城港市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发展历程。
在1919年的《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把钦州港规划为我国南方第二大港。1968年,由周恩来总理决定并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央决定兴建防城港,定名为“广西322工程”,作为开辟援越抗美海上隐蔽运输航线的主要起运港口建设。1972年,防城港正式投入转运援越物资的任务,当时被称为“海上胡志明小道”。
1975年,广西第一个万吨级泊位防城港1号泊位建成。1979年,防城港1至7泊位相继建成出水。1983年10月1日,防城港正式对外轮开放。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防城港市,防城港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依靠港口的优势资源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兼并防城、上思两县,成为了现今的防城港市,完成了从防城的辖地转变为管理防城的政务中心。
八、台湾海峡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了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厦门市
厦门市是城镇规划君何方洪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因为那是一座满城都开着凤凰花和三角梅的城市。厦门在历史上起初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现在发展成为了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之一。厦门也是一个海中之城,非常浪漫,被誉为全国最具文艺气息的城市。
在民国之前,今厦门主城区的厦门岛只是同安县的一部分,民国元年(1912年)4月15日,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岛)和翔风里的金门岛、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置思明县。4月28日,思明县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福建军政府。是年,福建省设东路、西路、南路、北路4个道,南路道驻思明县,辖12个县,思明县、同安县属之。同年9月12日,改思明县为思明府。翌年3月20日,复为思明县。民国三年(1914年),南路道改名厦门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厦门道。民国二十八(1939年)7月1日,成立日伪厦门特别市政府。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4日重建厦门市。
厦门由“下门”雅化而来,“下门”之名,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城之前已经存在。“门”是地名的通称。古时船户、渔民把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形象化地称之为“门”。“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这间,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域河河水进出的门,也就是“濠门”。“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下门”。
厦门终于从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下属的一个小渔岛,成长为一个反“消化”了同安县的准“特大城市”。如今的厦门是我国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论城市等级在福建省是独一无二。
根据福建省发布的整体国土空间规划,厦门是福建省两大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随着福建省整体发展越来越好,厦门的前途确实很大,而福建省也要建设一个一线城市的话,那么厦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九、渤海湾里的小渔村发展成了国际著名疗养城市——秦皇岛市
秦皇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秦始皇东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帝号而得名的城市,作为中国北方唯一的不冻港口而闻名遐迩。现在秦皇岛下辖的山海关和卢龙两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一度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后来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心主城区逐渐转移至现在的海港区。
据《临榆县志》记载,秦皇岛在清同治以前,“只有帆船停泊,栈房三两,代卸粮盐而已,并无住户。”也就是说,直至19世纪末,随着港口的建设‘秦皇岛’这座小岛才终于与陆地相连,成为大陆的一部分。1948年,秦皇岛解放后成立秦榆市,辖秦皇岛、山海关、北戴河,市政府设在海阳镇。1949年秦榆市改称秦皇岛市,“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称谓第一次正式出现。1984年,秦皇岛市被确定为我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这也开启了港城发展的崭新阶段。
如今的秦皇岛市是河北省的重要城市,是全国重要的海滨城市,更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尤为突出的是,秦皇岛也是中国最大铝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北方最大粮油加工基地,被誉为“车轮制造之都”。秦皇岛的教育发展非常不错拥有13所高校,而人才密度居全省首位。再来看秦皇岛的规模,总面积在7000平方公里,人口在300万人左右。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