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乡砖瓦厂怎么样,古寿州窑遗址
淮南市博物馆陈列厅入口
*寿州窑因《茶经》的记述而名闻天下*
在中唐大历年间,被后人尊奉为“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专著。计三卷十章,不仅完整地记述了茶叶从生产至品饮的全部过程,而更为重要的是,陆羽从品茶用具的角度,记录了当时全国各个重要的烧造瓷器的窑口,寿州窑名列其中,是安徽省唯一见于早期文献记载的古代著名窑场。
唐.陆羽《茶经》
*寿州窑的发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唐代陆羽《茶经》记述的其他名窑相继被发现,但书中所述的”寿州瓷黄、茶色紫”的寿州窑窑址何在?寿州窑是当时南北方过渡区域间的一座大型窑场,寻找这座窑场的窑址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951年淮河洪水后,在千里治准工地上发现了成堆的黄釉古瓷片,引起考古专家的注意。之后开始进行初步考查。1960年以后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多次调查论证,确认了寿州窑的窑址就是在淮南上窑镇及周边地区,埋藏了一千多年的一代名窑一一寿州窑终于被发现和确定。
*寿州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导致人们频繁迁徙,客观上促进了文化和经济交流。地处当时主要运输通道淮河岸边的上窑镇地区,由于具备瓷土、燃料、运输等条件,在南北朝中晚期开始烧造瓷器。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寿州窑,早期产品兼有南北方文化特征,盛唐时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唐末时,因瓷土、燃料和产品在市场上受到冲击导致该窑衰落。
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各大名窑都以特有的风格和成就,引起当时和后世的关注。处于我国南北方过渡区域的寿州窑,以其热烈、喜人的黄釉风格跻身唐代六大名窑之列。
唐代窑址分布图
安徽萧县白土窑、芜湖繁昌窑;河北曲阳窑;河南密县窑、鹤壁窑、郏县窑;陕西铜川窑;山西浑源窑和湖南长沙窑均受其影响生产黄釉瓷器。寿州窑以及其独特的风格对当时及后世的的制瓷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寿州窑的烧造年代和产品特色*
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历经隋唐,于唐末衰落,宋代停烧。淮南上窑镇是寿州窑的中心窑场,在凤阳县武店、灵泉寺;淮南市洞山、泉山一带均有分布。寿州窑产品早期施淡青灰釉,隋代施青釉,唐代施黄釉,晚唐时兼烧黑釉、酱红釉。由于窑内气氛和温度的不同,形成青釉、黄釉两大系统,以蜡黄釉、鳝鱼黄釉和黑釉最佳。主要产品有碗、注子、瓷枕、钵、罐及各式玩具。器物胎体较厚重,精细产品先素烧后,再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最后施釉入匣体烧成。
寿州窑产品各时代主要烧制品类
*藏于安徽博物院的支钉*
安徽博物院藏寿州窑支钉.唐代
支钉是寿州窑常见的支烧窑具。使用时将支钉尖状足向下,平面朝上,上面叠放中、小型器物。通过叠摞可以增加窑炉的出瓷量。
*寿州窑的独特成就——享誉中国的黄釉*
寿州窑的黄釉称誉天下,是当时各地窑口中烧造黄釉最成功的瓷窑,在唐代南青北白的局面中专烧黄釉,形成独特风格。究其原因,一是黄釉热烈温暖,深受市场欢迎,反映出大唐盛世繁荣昌盛的社会需求;二是烧造工艺上的改进。一般认为,黄釉属于青瓷系统,原料相同,在还原焰下生成青釉瓷,在氧化焰下生成黄釉瓷。而寿州窑专烧黄釉瓷在当时是仅见的窑口。黄釉在寿州窑窑工的能工巧手中千变万化。
寿县博物馆藏唐代黄釉双系喇叭口执壶
寿县博物馆藏黄釉双系罐、阜阳博物馆藏黄釉四系罐
安徽博物院藏黄釉钵.1955年合肥工业大学出土
*简约之美——寿州窑的瓷枕*
寿州窑瓷枕的烧造自初唐一直延续到北宋。早期器型多为箱形,简单拙朴;唐代中后期,窑工发挥艺术创造力,精选料,巧造型,局部和细节千变万化:有腰圆形、亚字形、圆弧形、肖形枕等等。枕的形制也向扁平发展,更加符合人体舒适的要求。瓷枕是寿州窑瓷器产品中制作最讲究、纹饰最丰富、也最能体现寿州窑工匠艺术水准的一个门类。
黄釉腰圆形枕
安徽博物院藏唐代黄釉枕.2003年灵璧县虞姬乡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北宋黄釉模印龙纹枕.1993年合肥市省邮电局工地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北宋“大中祥符”铭黄釉模印龙纹枕
安徽博物院藏的北宋“大中祥符”铭黄釉模印龙纹枕于1958年在滁州市凤凰水库出土。枕的四个立面皆有模印纹饰,两主面模印龙纹,两侧面模印花卉纹。其中一侧面刻有“大中祥符”字样,这是北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1008-1016),这为此枕的烧造年代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在这个侧面的下部还刻有“万岁”两字,另一侧面下部刻有“千秋”两字,合读为“千秋万岁”,这也是五代至北宋时期瓷器上常见的吉祥语。
*寿州窑的黑釉工艺成就*
寿州窑的黑釉瓷漆黑光亮,但社会影响不大,原因之一是寿州窑黑釉瓷碗不易于品茗,所以陆羽只言“寿州瓷黄”而未有黑釉瓷记载。黑釉同黄釉一样同属于青瓷系列,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烧成,唐代时能烧出纯正的黑油的窑口还较少见,到宋代后才开始普遍起来,这反映出寿州窑工匠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器型多注子、枕、罐等,素面无纹居多,少量剪纸贴花、漏花等装饰。与同类黄釉瓷相比,黑釉瓷显精巧秀气,品质上更为精美。
安徽博物院藏唐代黑釉双系盘口壶.1955年合肥市建华窑厂工地出土
寿县博物馆藏唐代黑釉钵.寿县西圈周圩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唐代黑釉腰圆形枕.1974年合肥市蜀山公社红星大队出土
*寿州窑的文房用具*
文房用具以笔墨纸砚为主。用瓷器烧成的用具多见瓷砚、瓷笔杆,更多的是文房中的辅助用具,如瓷水盂、瓷水注、瓷纸镇、瓷笔简及笔架山等。自南北朝以来各大窑口均有烧造。寿州窑白隋代开始烧造文房用具,主要是敛口水盂;到了唐代,增加了瓷砚、水注、纸镇等文房新品种,造型上也屡有新意。其中,多足砚以十几只兽是为装饰,反映了唐代文人在治学之余,也在追逐闲雅清逸的生活。
安徽博物院藏唐代酱黄釉水盂.1976年宿州市隋堤窑厂古河道出土
*运河贸易及寿州窑声名远播*
公元六世纪末,隋朝征发百万民工,历时二十余年,修建了连接涿郡、洛阳、余杭的人工运河,长达两千多公里,史称“隋唐大运河”。其中途径今安徽的淮北、宿州、灵璧、泗县等地。寿州窑位于淮河之滨,其产品运销沿淮河转大运河,北可达中原地区,南可抵长江流域。在大运河沿线出土了众多寿州窑瓷器,便是其依托运河水运进行流通贸易的明证。
扬州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大都会,借大运河水运之便利,全国各地的商品云集于此。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在扬州出土了很多寿州窑的各色精品。寿州窑瓷在唐代大都会扬州的发现,也证明其位列唐代名窑的事实。
唐代.黄釉单耳瓶.1989年在扬州电力修造厂工地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唐代.黄釉水盂.扬州三元路工地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唐代.黄釉模印蝶纹枕.1974年在扬州城北公社红星大队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唐代.茶末釉木叶纹枕.1979年在扬州东风砖瓦厂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