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缘怎么样,和家缘服饰旗舰店
丹巴碉楼,主要集中在中路乡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文/图
青年马帮桑吉和曲珍的爱情故事,让我对丹巴有一种难言的亲近。每次去那里,我都要独自驻足在金川河畔,看着翻卷的激流,看着矗立的碉楼,看着游走的云彩,心潮起伏。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那首古老的马帮民谣:“三十晚上吃喜酒,大年初一就出门。今生缘薄见不着你,来世我还等着你。”
丹巴,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康定县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在茶马古道远征史上,丹巴是古道的一条分支,赶马人主要是将云南和四川运来的边茶往西背运到道孚、炉霍、甘孜、德格等地,路线基本上是今天的317国道,途中要翻过终年积雪、坡陡谷深的大雪山和雀儿山,道路险阻,高山深谷,跋涉走货异常艰难。
2018年6月底我又去了丹巴,是陪几位从深圳、沈阳、安庆来的作家朋友自驾去的。我们从康定东行,经姑咱镇朔河北上来到丹巴县城以南的梭坡乡。从车上远望,卡帕玛群峰像一位慈母敞开宽大而温柔的胸襟,拥藏寨入怀。那种极富层次感的藏寨伴着碧绿的树木,与蓝天、白云、青山等互为衬托,写意在这大自然的山水画卷之中,宛若仙境一般。
丹巴文史专家然纳尹正华
正午时分,在梭坡观景台,一位叫然纳尹正华的藏族大爷受当地好友委托,早已在大渡河边等候。然纳热情地带我们来到梭坡乡莫洛村,近距离参观了这里的碉楼群。之前我多次听说,自古以来,丹巴举世闻名的碉楼曾经作为临时客栈,“收容”过很多辛劳跋涉的赶马人,让他们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阳光流金般灿烂,云天纯净而高旷,淡绿色的大渡河流过开满野花的草地,大自然气息清新而热烈。莫洛村里,高耸的古碉凌空挺拔,三五一群,独立山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蔚为壮观。风马旗迎风飘扬,与绿茵田野间的藏房相映成趣。莫洛村,古称“博呷夷”,是一个由多座高碉和数十座楼房形成的小村子,现在已成了著名景区。
然纳尹正华的高祖父曾做过土司的文书,撰写过较详细的家谱,他的父亲也当过赶马人,经常往返于昌都和丹巴之间。然纳本人从部队转业后回到丹巴,一直从事茶马古道和古碉楼的研究。他说,碉楼远在汉代就开始在藏羌地区发展盛行,最晚的是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之前所建。从现存碉楼看,功能主要有四种,即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
碉楼的产生,最直接的功用是战争防御,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民居的功能。乾隆年间,大小金川土司两次叛乱,朝廷两次用兵,由于土司踞碉固守,清兵伤亡惨重。“其扼要处必有战碉,于墙垣间以枪石外击,旁既无路,进兵必须从枪石中过,故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皆阻。”记忆力很好的然纳引用《丹巴县志》里的话说。
昔日马帮的溜索渡河
那天我们在莫洛村看到,近观碉楼,皆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主要建筑材料是山石、泥、麻筋、木头等。麻筋由红麻杆或青稞杆、麦秸秆制成,将麻杆砍成寸段,捶绒即成麻筋,合在泥中加强粘性。碉楼棱角分明,表面光洁,如刀砍斧劈。
古碉的外形,一般为高状方柱体:有四角、五角到八角的,少数达十三角。高度一般不低于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达68米。碉身多为四边形,也有五角形、六角形的,县境中路乡还有个十三只角的碉楼,极是奇特。
梭坡乡莫洛村,保留了一座绝无仅有的五角形碉楼,据说这是东女王的专门建筑。一千多年前,位于丹巴、道孚、金川之间的东女国,处在唐朝和吐蕃两大王朝之间,美丽女王不得不应酬于两大王朝之间,她时而“降唐”,时而“附吐”,借力打力,游刃有余。传说东女国人衣着“缁衣”,首饰多用各种珠宝,华贵富丽。至今丹巴藏族妇女的服饰不管多么漂亮,多么变化多端,其色彩基调仍以黑色为主。
丹巴碉楼至少有上千年历史,主要集中在大小金川及大渡河上游两岸的村寨、山脊和要关隘处,以三五个一组相互呼应居多。上世纪六十年代,古碉多遭拆毁,修建晒场、房屋。全县现存古碉166座,主要分布在梭坡、蒲各顶、中路,其中梭坡84座,蒲各顶29座,中路21座,其余各乡散存32座。(1995年版《丹巴县志》)。
夕照群山,河水耀金。离开莫洛村时,沐浴在浩浩天风里,想象着仁青曲珍和桑吉顿珠的爱情故事,我忍不住再次走近碉楼,触摸它那粗糙的肌肤,仿佛触摸一个久远而神秘的历史符号。这些倚山而立的碉楼,是一个民族原始的思维构架,它昭示着悠远的时光和苍黄的历史,也恒久守护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园地(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