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鸽子怎么样,圆梦鸽子怎么样好养吗

河南商报记者 郑超 实习生 郝瑞铃/文记者 左冬辰/图

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即将在郑州举行,到时候,星光熠熠的“绿城”必将成为焦点。

这一场电影节,对于河南本土影视从业者而言,翘首多年,终于圆梦。近日,河南商报记者聚焦三位本土影视制作人,听他们讲述自己与河南的光影故事。

镜头1:

北上七年回归家乡,本土纪录片导演把河南带向国际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这句话,被海金星视为拍摄纪录片的意义,他把这句话挂在公司最显眼的位置,向每个到访的人展示着纪录片的魅力。

海金星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上大学时,他学的是生物学专业,误打误撞进入广播站,毕业后进入河南省电视台一档乡村节目当编导,慢慢地,河南这片土地激发了他极大的好奇心,他想用影像记录时代,记录消逝的瞬间。

抱着这份理想,他辞掉省台的“金饭碗”,只身北上,一待就是七年。在此期间,他先后进过中央电视台、吉林卫视,也正是借助这些平台,遇到了恩师——金马奖得主马莉,还拍了黄永玉、王洛宾、林洙、李锐、刘焕章……

再次回到郑州后,海金星扎根本土,带领团队挖掘河南元素,为拍好一只太行山小盲猴,他持续跟进了三年;受央视邀约拍摄《城市二十四小时》的郑州部分,他买来十几本和郑州相关的书苦读;为了展现郑大一附院的医院故事,他曾连续彻夜蹲点;为找到最佳机位,他爬遍了“大玉米”周边所有的大楼……

海金星总觉得自己很幸运,有幸找到自己内心所爱,有幸生活在河南这片土地,有幸组建起90多人的团队,把河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17年,一部由河南本土团队创作的纪录片《盲猴》登陆**国家地理频道,成为我省首部登上国际主流纪录片媒体平台的纪录片。作为总导演,海金星回忆,在2014年,团队将盲猴的素材制作成一部5分钟的片花,报送中国最大的国际纪录片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原本就是想展示一下,没想到小盲猴的故事引发了众多纪录片专家的关注,其中就包括英国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史蒂芬赛登伯格。在史蒂芬赛登伯格的引荐下,来自河南的团队与西班牙制作团队共同完成了《盲猴》的拍摄和制作。

“这是在济源市五龙口镇拍摄的,拍的时候,我们有意规避人和庙宇等元素,但在和**团队交流过程中,我才逐渐意识到,河南故事或者说中国故事,不能陷入套路之中,动物和周遭的互动,仍然是纪录片的一部分,这会让外界对河南更加感到好奇。”海金星说。

每个镜头光线从哪里过来、当天天气怎么样、天气差的话备选方案是什么、备选方案的备选方案又是什么?每部作品,海金星都竭力做到极致,他所属的华之杰团队中,85后已经成为顶梁柱,90后、95后也开始崭露头角。

对于未来,70后的海金星没有多大的野心,他说:“我会用心多做片子,多带新人,后半辈子应该就是一直做纪录片了。”

镜头2:

拍电影被投资方“放鸽子”,执着六年终圆电影梦

2014年,结束了8年北漂生活的胡海涛回到郑州,北上而归的他正意气风发,打算在家乡拍想拍的电影。

在北京从事影视工作期间,他接触到许多北漂的人,这些事情极大触动着胡海涛的神经,他决定把镜头对准郑漂一族,拍摄郑漂奋斗的故事。

为此,胡海涛自主创业,开设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招兵买马组建团队。打磨了一年多时间,剧本写好了,他开始寻找投资方。消息发布出去后,多家公司有意投资。胡海涛趁热打铁,开了三场新闻发布会,原本谈好的公司纷纷挂名宣传,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宣传过后,这些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撤资,胡海涛的电影梦只能无奈中止。

“我心情一下掉到谷底,想拍个电影,却没想到这么难。”胡海涛只能转变思路,他专门开辟了一个文旅板块,与郑州各地景区寻求合作,帮助景区做宣传推广,以此获得收益。

胡海涛举例,比如和樱桃沟景区合作,为景区制作夜游宣传视频,推广过后效果很好,就算过了樱桃成熟的旺季,景区每天高峰期也会有七八百位游客。

“我并不抵触这样的模式,既养活了自己,又能养活梦想。”胡海涛说,经过6年的打磨,网络大电影《郑漂一族》即将推向市场,“无论再怎么艰难,我都想把这件事儿做成、做好。”

男子拍电影被投资方“放鸽子”,执着6年终圆梦!曾凭借15万小成本电影赚了40多万

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胡海涛感到很满足,他曾经凭借一部15万元小成本电影《囧梦》,最终赚了40多万,“能用爱好养活自己,我感觉我的人生都没有遗憾了。”

目前,胡海涛及团队主要拍摄励志喜剧,希望传递更多正能量。作为一个85后,胡海涛借助郑漂这个题材,想传递一种职场正能量,正如他自己的经历一样,哪怕遭遇触底的至暗时刻,再往后,就都是向上反弹了。

镜头3:

特型演员转行当导演,甘心成为“郑漂”定居郑州

9月17日,特型演员蓝艺转发了一条朋友圈,是关于亚细亚王遂舟去世的新闻,他写下自己的感慨:我就是通过他认识郑州的。

如今64岁的蓝艺,声音仍然浑厚有力,字正腔圆的表达,不难看出他是个有文艺功底的人。蓝艺是河北人,13岁报考了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便开始“从艺”,在北京、成都、沈阳等地工作。

男子拍电影被投资方“放鸽子”,执着6年终圆梦!曾凭借15万小成本电影赚了40多万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这句广告词以及亚细亚掀起的商战,是蓝艺对郑州最初的印象。除了商战,他对郑州基本没有过多了解。

至今,蓝艺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到郑州的场景,那是2000年的大年三十,他在郑州有演出,来到郑州是下午两点。

“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当时什么都没带,别人提醒我说,这几天过节,啥都买不到。”蓝艺在经三路上,找到一家还开门的店铺,买了三张鸡蛋灌饼、半只鸭子、一个猪蹄、一些小菜,还去超市买了几袋方便面,这才囤够了三天的食物。

“当时我想,再也不来郑州了!”没想到,后来工作拍摄的原因,2011年,蓝艺再次来到河南,来到郑州,彼时,已经从特型演员转变为导演后的蓝艺,对郑州的发展感到非常惊讶。拍完片子后,蓝艺决定在郑州发展事业,并开办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目前团队有固定成员30多人。

在郑州定居近十年,蓝艺表示从没后悔,尽管在这里无亲无故,却收获了自己事业的发展。最近,蓝艺正在筹备一个大禹题材的故事片,身体力行弘扬河南精神和文化。

谈及此次电影节落户郑州,蓝艺非常激动,“对于我们电影从业者来说,这就是一次强有力的宣传,再去找投资的时候,‘金鸡百花’就是我们最有力的证明。”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吴冰)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