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一风景的诗句(一山一水一风景的诗句 古诗大全)

在很多文人的心中,杭州西湖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心灵栖息地。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波光潋滟的湖上泛舟,看云烟染过的孤山,听灵隐古寺的杳杳钟声,就此走失在西湖的光影柔波里,忘却红尘俗世。

今天要讲的这首“西湖诗”是白居易所写,短短56字写尽了西湖春日的旖旎风光,宛如人间仙境,妙绝千古。

《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不读白居易这首诗,不知西湖有多美!宛如人间仙境,妙绝千古

古代很多人文人都与西湖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北宋著名隐士林逋,曾隐居西湖,种梅养鹤,终身不仕,引得后世无数文人争相效仿;

大文豪苏轼曾两度在杭州任职,为治理西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所熟知的“苏堤”便是因他而得名。

还有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间,修筑堤防、疏浚六井,政绩斐然。

同时,他还留下了大量吟咏西湖山水的作品,如《钱塘湖春行》、《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留别》等等。

在唐朝之前,不是没有文人吟咏过西湖,然反响不大。

而白居易在当时的诗坛上地位崇高,名声远扬,自他题咏后,西湖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

可以说,在传播西湖文化方面,白居易居功至伟。

这首《春题湖上》是白居易即将离开杭州时所写,通过描写潋滟旖旎,绚丽多彩的景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对西湖的留恋不舍。

不读白居易这首诗,不知西湖有多美!宛如人间仙境,妙绝千古

“湖上春来似画图”,诗歌首句点明了地点与节令,总领全诗。

风景如画,这个比喻并不新奇,然而放在开头却很是巧妙。

图画有多大?图中有哪些景物?如何布局?如何着色?

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比喻,便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令人忍不住想象这幅图到底有多美。

“乱峰围绕水平铺”,接着一句总写西湖的山水。

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群山,环绕着清澈如镜的西湖。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乱”和“铺”这两个字,前者描绘了山峰的连绵起伏,而后者则突出了水面的平静。

他在另一首诗《钱塘湖春行》中也曾言“水面初平云脚低”,正符合西湖春日水阔烟深的特点。

不读白居易这首诗,不知西湖有多美!宛如人间仙境,妙绝千古

再来看颔联两句,“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写尽了西湖的山光水色,历来为后人所喜爱。

连绵起伏的山峰上,种满了松树,远远望去,一片翠绿,赏心悦目;一轮明月倒映在湖面上,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

这里的“排”和“点”字同样是炼字的典型。

“排”字不仅写出了松树之多,而且与前文的“乱峰”相呼应,突出了山峦重叠巍峨的特点。

而“点”字则有轻盈纤巧之意,正符合水、月的温柔特质。

一仰一俯,一山一水,一白天一夜晚,一巍峨一轻盈,相互对照,又相映成趣,将山色、水色、月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色调明朗,意境开阔,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读白居易这首诗,不知西湖有多美!宛如人间仙境,妙绝千古

接着的颈联“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诗人将目光转移到了湖边的植物上。

湖边的早稻开始抽穗,连成一片,宛如碧绿的毯子;靠近水岸的地方,长满了绿色的蒲草,微风吹过,好像飘舞的绿罗裙。

白居易到杭州后曾修筑堤防、疏浚六井,推动了西湖一带农业的发展。

正因诗人倾注了心血,所以当他看到稻谷、菖蒲长势甚好,丰收在望时,心情自然倍加愉悦。

同时这长势喜人的农作物,也正体现了杭州劳动人民的勤劳辛苦。

自然与人文双管齐下,写尽了西湖之美,最后的尾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里的“一半”最耐人寻味,诗人不舍得离开杭州,一半是因为西湖,那么另一半是因为什么呢?

诗人没有明说,制造了悬念,留下了无限遐想空间,令人赏玩不尽。

不读白居易这首诗,不知西湖有多美!宛如人间仙境,妙绝千古

整首诗来看,以首联中的“画图”为线索,展开描写。

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由面到点,全方位,多角度,写尽了西湖的山光水色,自然人文。

诗中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画图”、“一颗珠”、“碧毯线头”、“青罗裙”,形象生动,又贴近生活。

我们读这首诗,就宛如在欣赏一幅写意画,色彩鲜明,意境绝美,不仅令诗人留恋不舍,也令无数读者心生向往。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