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西事件(则西之死)

今天的科学向日葵天文课堂栏目我们将从观测太阳黑子、彗星、流星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则西事件(则西之死)

我国早在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就观测到了太阳黑子,并在《汉书·五行志》中作了如下记录:“(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而且这项记录对黑子出现日期,黑子的形状、大小和在日面上的位置都有所记录,内容很完整。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一书中的整理和统计,中国古代自西周至清代,共有270多次的太阳黑子记录。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极光的多少也与太阳活动强弱密切相关。极光分为北极光和南极光,在我国仅能看到北极光。我们早在西周昭王元年(约公元前11世纪)就有了第一次极光记录,此后直至清代,共有极光记录300多项。但由于我国古代没有极光这一名称,通常记为赤气、白气、黄气、天裂等,有时还会与其他天文或气象现象发生混淆,所以需要对有关记录进行谨慎的分析。

太阳黑子和极光的记录可以用来研究太阳活动周期性及其变化,因而与现代天文学研究特别是其中的太阳物理学、日地关系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

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书中的整理和统计,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在扣除正史、地方志对同一彗星的重复记录后,约有1500多次,这些记录中最早的一次是殷商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时所见到的彗星。据《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最晚的记录直至清代末年(约20世纪初)。这些记录中,有不少对彗星的出现日期、位置、运动、形状等都作了详尽的记述。应用这些详尽记录,可以用来确定这些彗星的轨道根数,现已推算出多于40颗彗星的近似轨道。

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末宣统二年(1910年),哈雷彗星曾29次相继走到太阳附近,我国古代都有记录,有的还记述甚详。虽然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同一颗彗星的回归,但这至少表明了我国古代人观测之勤奋。

古人还根据彗星的形状对彗星进行分类,出土的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中就有29幅彗星图,每幅图中的彗星都有自己的名称,该帛书堪称世界上有关彗星形态的最早著作。

我国古代对彗星的发光和彗尾的指向也早有所知。《晋书·天文志》中写道:“史臣案,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皆随日光而指。”此处的史臣是《晋书·天文志》的作者、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他当时已经发现了彗星乃是由于太阳照耀而发光,而且彗尾总是背向太阳这一规律。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20多幅彗星图的摹本

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一书中的整理和统计,我国古代有流星(包括流星雨)记录5300多次,绝大部分是偶发流星的记录,其中流星雨记录则有400多条。我国古代最早的陨星记录是“僖公十有六年春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据考证,这是公元前645年12月24日在今河南省商丘县的一次陨石降落。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中的统计,我国古代的陨星记录共有300多次,其中有的记录还十分详尽。

综上五方面所述,我国古代在特殊天象的各个方面都有详尽而系统的记录。克拉克和斯蒂芬森在他们所著的《历史超新星》一书中说:“中国的正史好似一个取之不尽的天文观测宝库,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能与之相比。”事实上,中国各地的地方志也同样是一个天文观测的宝库。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特殊天象记录观察从而总结经验,得到了很好的历史成果,方便我们使用。下一期的节目,我们将从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让我们下期再见!

文字摘自《图解天文学史》,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