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翻译全文及注释)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不再赘述,备注一下梁惠王也是魏惠王,魏国原来都城在安邑,因秦国的压力,魏惠王迁都大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就成了梁惠王。

从孟子和梁惠王的交谈中主要提到了义利之辨。但是也要声明,孟子和君王沟通他不仅仅只谈义,圣人看事情真的很明白,他会根据国家情况以及君王德行去谈。

义利之辨,是中国价值观的大命题,也可以说是“孟子第一命题”,因为在《孟子》书中第一章就是。

说白一点从孟子见梁惠王谈话中孟子的道理就是: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不管干什么事,你一个人干不了,总得有人跟你干。如果你仁义,跟你的人也仁义。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之前程颐把义利之辨逻辑说得很清楚:“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总结一下就是

义利之辨,不是义和利两个东西摆在面前让你挑,非此即彼。义和利,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因果关系。《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义是本,利是末;义是先,利是后;义是因,利是果。理解这个先后次序,就接近得道了。还有一句类似的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和收获也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很多人不理解,怎么能不要收获呢?不是不要收获,是问收获没用,那问不来,你问它干吗?只有问耕耘,才有收获。

那么,行仁义是不是就一定得利益呢?不一定!得不到怎么办呢?孔子说了:“求仁得仁,何所怨。”你不要有所期待,不要翘首以盼,要埋头苦干,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