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鸹撒的做法(老瓦撒做法)

陕西有种特色面食,名叫“老鸹撒(lǎo·wā·sá)”。制作时将事先和好,呈粘糊状的面团,用筷子夹成疙瘩,边夹边投入开水锅中,夹出的面疙瘩,为两头尖中间圆的样子,酷似老鸹(乌鸦)的头,故称作“老鸹撒”。

老鸹撒的做法(老瓦撒做法)

用筷子夹老鸹撒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常说吃面条吃面条,但面条并不是面食一开始出现就有的。据考证,今天呈细条状的面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基本成形的。东汉刘熙《释名》中提到的被有的学者视为面条萌芽的“汤饼”,即在沸水中煮熟的饼(东汉时用水将面和在一起做出的食品都称作饼),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算作面条。因为这里的“汤饼”是一种面片汤,类似今天的“揪面片儿”,系将揉匀醒好的面团托在手上撕成片下沸水煮成。

老鸹撒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想象,西汉时期的面点应该要比东汉的“汤饼”即片儿汤,更“粗放”一些。而呈疙瘩状的老鸹撒相比呈片儿状的“汤饼”,无论在工序上,还是在造型上都要粗疏的多。根据时间的先后,面食的造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条面条发展的路径:老鸹撒(面疙瘩)→汤饼(面片汤)→面条。

老鸹撒创制于西汉的说法,可见是经得住推敲的,而且自创制后就成了一种重要的面点形式,并且不断发展演进。正是在老鸹撒的基础上,中国面食从面疙瘩到面片再到面条,逐渐形成了中国面食世界的蔚然大观!

想了解更多饮食背后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味外之道”!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