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字体)
陕西省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名城,城内名胜古迹众多,向世人述说着秦汉隋唐的峥嵘岁月。碑林是西安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她不仅是全国收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最早、最多的地方,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而在西安碑林第二室里立着一通高 279厘米,宽99厘米,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著名石碑,她与古埃及的罗塞塔碑、死海东岸摩押希伯来文碑以及北美阿兹特克授时碑并称为“世界四大名碑”。因此这块石碑是国宝级文物,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来此瞻仰。更为重要的是,这块石碑向世人讲述了一段尘封的往事,见证了一个宗教在唐代发现的历程。
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块石碑。其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碑文由1780个汉字以及另附数十字叙利亚文组成。碑刻出土后,当地举人张庚虞由于曾在北京接触过耶稣会士利玛窦,通过他了解到一些基督教的知识,于是判断这段石碑可能与基督教有关,是一方关于古代时期,基督教在华传播的碑刻。
于是张庚虞将碑文拓片寄给时任太仆寺少卿、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柱石之一的李之藻。经过他的反复考证,认定这块石碑,就是讲述基督教在唐代传播的一段往事。李之藻还写了《景教碑颂》作序说:“今日后,我国士大夫,不得复咎圣教之来何暮矣。读知千余年前,已盛行若此乎。”而他与不少士大夫都以“景教后学”自称。那么基督教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景教是东方基督教的一支,又被称为聂斯托利派。聂斯托利(Nestorius,约368-451)为君士坦丁堡牧首(君士坦丁堡与罗马、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并称当时基督教五大教区,牧首为东方教会神职,相当于西方教会的主教。目前东正教以及一些东方宗派最高负责人仍称为“牧首”)。
聂斯托利是叙利亚人,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说”,认为圣母玛利亚只是生育耶稣肉体,而非受予耶稣的神性,对当时教会盛行的“上主之母”提出质疑,建议以“基督之母”称之。公元428年,聂斯托利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因着神学争议,引起亚历山大主教西里尔(Cyrillus of Alexandria)的强烈反对。
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召开后,多个教派的冲突虽被调解,但聂斯托利被革除牧首职务,其教派亦定为异端,他也最终在埃及安息。其实当时东西教会对于聂斯托利的判断是场误会。不仅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经为聂斯托利鸣不平,1895年聂斯托利晚年的一些著作在叙利亚被发现。在该书中聂斯托利否认以弗所会议的指责,并为自己辩护。他的解释与当年教会的指控不同,而接近正统的基督论。
1994年11月,罗马教宗(教皇)若望·保禄二世与东方教会签署了《共同声明》,天主教放弃在以弗所会议上对于聂斯脱利的裁定。这就推翻了以往的一些学术观点,景教并非是基督教的异端,而属于正统基督教的一支。
聂斯托利死后,他的追随者继续秉承他的思想建立教会,他们主要往东方各国发展。在伊斯兰教崛起前,景教是中东、波斯、中亚等地,颇有影响的宗教。有学者甚至指出,当时亚洲基督徒的数量超过欧洲。
不久,阿罗本得到李世民的接见。景教碑上载:“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正直,特令传授。”这说明,唐太宗听了阿罗本的讲道后,觉得道理非常好,因此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此后三年内,陆续有叙利亚、波斯等地的传教士东来,人数达到21位。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特许阿罗本在长安义宁坊兴建教堂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唐朝政府还提供经费支持,所敕诏书上有“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的说法,可见唐王朝对于景教传播的支持。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继续延续太宗皇帝对景教的扶持政策,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允许他在全国各地,建立景教寺。景教因此得到更大的发展。景教碑上就有“于诸州,各置景寺,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记载,足见当时兴旺的盛况。
景教来华的传教士当中,有不少人掌握中东地区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医疗技术上,更是令人称奇。景教碑上记载到“病者疗而起之。”曾经到中东地区旅行的杜环,在《经行记》上也写到:“大秦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由于景教传教士拥有一些技术,因此得到唐朝政府的重用。比如秦鹤鸣长期担任宫廷御医,而且他因为曾经治愈唐高宗的疾病,而被写进了中国历史书籍。
任何外来宗教要想在中国发展,都必须做到中国化,无论佛教、伊斯兰教莫不如此。阿罗本及景教传教士将《圣经》、赞美诗翻译成中文。为了让中国人更明白教义,他们借用了不少佛教、道教的词汇(也有学者认为,景教词汇是叙利亚文的音译,而非来自佛道两教,此问题涉及语言学,不在本文讨论内)。
比如:三一妙身(三位一体)、慈父阿罗诃(天父耶和华)、弥施诃普尊大圣子(弥赛亚圣子耶稣)、慈喜羔(神的羔羊)、三常(信望爱)等等。由于史料匮乏及译本失传,当时是否翻译了全本《圣经》已无从考查。但我们仍能从敦煌发现的景教文献知道一点当年的汉译经文。比如:“若左手布施,勿令右觉。”(马太福音六章三节)“梁柱着自己眼里,倒向余人说言汝眼里有物。”(马太福音七章四节)等。
景教也把圣诞节带入了中国。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国人过圣诞并非当代才有,早在唐朝时期中国就有圣诞节了。景教碑上记载了“代宗文武皇帝恢张圣运,从事无为,每于降诞之辰,锡天香以告成功,颁御馔以光景众。”这是跟圣诞节有关的一件事,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唐代圣诞节的重要例证。翻译成白话就是,唐代宗李豫强烈支持景教的发展,每年圣诞节都会赐给景教寺礼拜用的香和御膳,表达了对基督徒的庆贺。这里所说的“天香”,乃是主礼的神父(主教)拿着吊炉,里面装着焚烧的乳香,围绕教堂四周或祭台,向上主献祭。这种礼拜仪式,目前在天主教、东正教以及一些东方小宗派中的弥撒中仍可看到。
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年间,沉迷道教的武宗,听信赵归真等道士的谗言,加上他为了政治、经济等因素,采取打压佛教的发展的政策,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被佛教称为“会昌法难”。为中国佛教历史上“三武一宗”事件之一。
尽管灭佛运动主要针对的是佛教,但很显然是在清理一切外来宗教。包括景教在内其他外来宗教(祆教、摩尼教等)都受到沉重打击,在北方地区发展大不如前。而在景教活跃发展的广州,根据一些阿拉伯史学家记载,在乾符七年(879年),黄巢暴动攻下广州,屠杀了12万(一说20万)胡人,遇难者中就包括了不少景教徒。
经过会昌灭佛以及黄巢广州大屠杀,景教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告一段落,目前考古发掘,并无法证实从唐末到元初中国内地有景教徒活动的遗迹。直到元代,蒙古铁骑将欧亚大陆连为一体,中东、中亚以及蒙古等地的景教徒才再次进入中国活动。
设立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向世人述说着唐代时期,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一段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这不仅是阿罗本等传教士筚路蓝缕开创基督教传播的见证,也体现了盛唐博大、进取、包容的气魄。
因此,国宝级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于研究中外交流史、盛唐历史、中国基督史等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鼓浪隐士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