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星哪个好,养老,为什么“浙”里更好?浙江省民政厅亮出成绩单
7月26日闭幕的第七届浙江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简称老博会)上,浙江提出的这句口号引来各方关注。“浙”里为什么更好?浙江省民政厅亮出的成绩单,应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从城市到农村,一个都不能少。城乡统筹发展,是浙江养老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2017年底,浙江省就建有2.36万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而到2022年,全省1375个街道、乡镇,每个都将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具备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托养服务、家庭支持、社会工作与心理疏导、辅具租赁等6大功能。在浙江,不管是城市老人还是农村老人,获得养老服务补贴的标准都是同一个,根据申请人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均为每年8000元至15000元。
浙江在发展中历来尊重市场,在养老服务领域也是如此。在本届老博会上,不断有养老企业谈及浙江优良的营商环境,“最多跑一次”,不断降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浙江市场,壮大了绿康、唯康、绿城、金色年华等本地企业,引来了江苏朗高、上海佰仁堂、重庆百龄帮等外地企业。当前,全省养老机构数量,民办与公办之比为62:38;床位数,民办与公办之比为63:37。
补助力度大。省级财政对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建普通床位每张一次性补助6000元,护理型床位增加2000元,租赁的一次性补助2000元(护理型床位增加1000元)。2018年,省级补助民非养老机构4000多万元。
公建民营多。目前,全省855家公办养老机构,实现公建民营490家,占比57.3%,社会化运营社区照料中心8300家,占比35%。2018年新建333家与2019年正建设350家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全部交由养老服务专业组织运营。
一个好的养老服务市场需要有一个好的政策体系。2015年制定的《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去年,省政府又下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各地又推出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比如宁波市推出《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丽水市印发《关于推进全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护理机构建设和运营的实施意见》等等。
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融合发展,老人有更多选择。支持养老机构承接居家养老服务,使居家老人能够享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享受到医疗机构的就近就便医疗服务,形成一批养老服务综合体。丽水青田县鹤城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老年活动中心、老年电大整合而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嘉兴市南湖区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市智慧养老平台、区老年活动中心整合在一个区块,功能互补。
浙江省民政厅厅长王剑侯在老博会致辞中说,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汹汹来势,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恢弘气势,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所趋大势,决定了养老朝阳产业特点,具有美好的前景。他希望并且相信,幸福养老,“浙”里更好!
(一)
从智能到智慧 老人得到了什么
智慧养老被更广义地理解为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在浙江,数据信息化、服务社会化、应用智能化是数据和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服务的显著特征。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养老智慧化的浙江实践在各地纷纷上演。
有专家表示,当前浙江智慧养老正在探索中不断深入,正在逐步支撑起养老服务政府与老年人、政府与市场、老年人与市场之间的政务办理与供需对接。
一张护理床“解放”一家人
自从半个月前用上了智能护理系统,老宣和家里人都感觉轻松了不少。
老宣住在杭州市余杭区东安景苑小区,他长期卧病在床,平时护理主要靠老伴。老伴年龄也大了,给老宣翻身、扶起越来越感到吃力,出门买个菜,也要担心躺在床上的老宣,他们的孩子在上班也不安心。经过南苑街道的牵线,由余杭区引进的一家科技公司上门为老宣安装了智能护理系统。
这套系统叫作“礼貌鸟——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由该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远程智能介护系统”打造。它带有智能电动护理床、医疗器械级别的生理参数检测仪器、语音摄像系统等先进设备。
“这些东西都很好用。”老宣的老伴说,比如血氧仪,测量时只要把手指放进去,显示屏上就显示所测得的数据,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她很快学会了给老宣测量。她最喜欢的是智能电动护理床,床边连着一个控制板,和电视遥控器有点像,上面有各种按钮,按几下,老宣翻身、起身等都可以由智能床完成,真是轻松多了。
这套系统还连着他们孩子的手机,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App也可以操作护理床。老宣每天测量的血压、体温、血氧、心率等生理参数,也实时显示在孩子的手机上,同时上传到礼貌鸟互联网服务平台,平台如果监测到数据有异常,会第一时间将检测结果推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会及时联系老人家属或上门对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智能护理床上方还装有一个摄像头,通过平台里的语音摄像系统,家属可以在手机App上实时观察老人状况并和老人进行语音沟通。现在,老伴偶尔出去一下,就让孩子在手机上“盯一下”老宣,陪他聊聊天;时间到了,孩子就在手机上点点,帮老宣换一下姿势。
目前这套平台已在余杭南苑街道多个社区试点,下一步还将推出2.0版本,增加心理咨询、营养调节、康复护理等个性化护理方案。老人还可以通过简单的终端操作设备,在平台上订餐、约理发、约家政等服务。
时间银行储存未来
在论坛上,“时间银行”再次被提及。一家企业在2017年推出了“时间银行”,志愿者可以将自己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爱心时间银行”,当他们自己需要志愿服务时,从账户中支取服务。账户里的志愿服务时间不仅可以储存和支取,还可以兑换、捐赠。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时间银行是个好东西,但仅靠某家企业、某个地方是不行的,时间银行必须以国家信用为担保,需要大量的实践,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联网,才能发挥持续性的作用。
党俊武介绍,智慧养老就是“智慧+老龄产业”,它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城市为单位,或以国家为单位的整个健康养老信息服务系统;第二层次是以社区为单位的信息系统;第三层次是微观智慧养老。以城市或区域为单位的智慧养老,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未来国家养老基础。
【浙江新闻+】
“浙里养”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在第七届浙江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浙江民政提出了“浙江智慧养老服务框架”,宣布即将倾力打造省级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项目——“浙里养”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浙里养”的设计思路、建设理念、系统功能可以简要归纳为:“1”个平台、“2”方建设、“3”类用户、“4”大原则、“5个一”目标、“6”项功能。
1个平台:着眼建设全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全省各市县养老服务政策全覆盖,链接各地养老服务“96345”等呼叫中心。
2方建设:是平台由政府、市场共建。政府建设养老大数据和5个中心,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系统,市场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各类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的信息系统,通过规范化接口向平台提供服务数据。
3类用户:平台用户覆盖政府、市场主体、老年人及其家属等三类群体,政府用户贯通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市场主体涵盖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等,按不同用户开发不同的基础型操作界面。
4大建设原则:引入“最多跑一次”改革、互联网思维、共享开放理念的转型原则,突出政府为民服务属性、兜底保障职能、严格监管责任的服务原则,坚持政府搭台、专业组织服务、老年人及其家庭自主选择的市场原则,实现用户简易操作、平台智能处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设计原则。
“5个一”目标:即实现一个平台管理全省养老服务,一组数据掌控养老服务态势,一张地图展示养老资源信息,一部手机通办养老服务事项,一套政策服务全省养老体系。
6个功能:“浙里养”实现政务服务全覆盖、市场服务可对接、服务过程全监管、财政资金线上付、数据分析高精准、审计考核全天候等六大功能。平台建成后,财政性补助资金,可依托大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按月直接拨付至符合要求的养老企业、社会组织、兜底对象的对公账号和个人账号内,尽最大努力服务好群众、服务好企业、服务好基层,尽最大可能为养老服务塑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
(二)
老龄产业何时天明
权威数据显示,至2018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比上一年度提高0.6%。预计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5亿,将占总人口35%左右。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现阶段乃至21世纪的重要国情。
巨大的老龄人口、不成熟的市场,一座“富矿”似乎摆在眼前,何时去挖才是最佳时机?如何去挖才是最佳途径?业内一直争论不休。中国老龄产业何时真正迎来天明?7月25日举行的老博会主论坛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老龄产业成熟期在2035年
乌丹星 医学博士、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龄产业处在成长期,预计到2035年完全进入成熟期,2070年前后才会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是说,将有三四十年的产业红利期。
在老龄产业的起步阶段,老龄产业主要服务的对象是20后、30后和40后,他们需要的是失能失智照护等“刚需”产品;在目前的成长阶段,50后、60后渐渐会成为老龄产业主流人群,他们需要的是更加多元的“享受”产品,这将带动产业逐步走向完善;2035年左右进入成熟阶段,70后、80后成了主要人群,他们的需求、行业的服务都将达到很高的水平。
所以,我们可以给出一个中国老龄产业的进程预测表。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发烧期”,企业“跑马圈地”、大兴土木,纷纷瞄准这个行业。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是“降温期”,行业开始认清形势,转而把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运营管理上去。2021-2025年“十四五”期间将是“发展期”,一些好的品牌被孕育出来,行业“黑马”出现。2026-2030年“十五五”期间开始进入“成熟期”,行业稳步有序,产业逐步成熟。
这个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老龄产业主要有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三大类,其中,准公共产品将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它兼有公共投入的公益性和私人投入的专业性两种特点,可以满足多数人的养老需求,而且多数老年人买得起、享受得起。
受教育程度决定消费水平
(王莉莉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地区,且高于中国总体人口增长速度。到2025年,中国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3037万人,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18.8%。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消费仍以生存消费为主,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份额还很低。老年人各类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医疗保健和转移、居住支出位于前四位,4项支出超过总支出的80%。
80岁以上人群是老年人生活用品及服务的主要消费对象。完全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最大分别为44%、41%,是医疗保健消费的主要群体,同时生活用品及服务也明显高于可自理老年人。
与2000年相比,城市老年人的消费支出增加了1.5倍,农村老年人的消费支出增加了3.2倍。城市老年人各项支出数额均超过农村老年人,但农村老年人消费支出增速快。
老年人各类消费支出受教育程度影响非常明显,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老年人消费支出明显高于较低学历的老年人。未来,随着受教育程度高的一代进入老年阶段,他们追求生活品质和人生价值,会给老龄消费市场拓展出广大的空间。当前,制约老年人消费意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老年人收入较低、产业发展不均、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另外,缺乏安全消费环境、信息渠道不畅也是重要原因。
“便宜”不再是首选
(宗庆庆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副主任)
据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推算,2017年家庭月收入超过4000元的老人已超过1.06亿人,其中1600万老人的家庭月收入超过了10000元,和许多无房无车的年轻人相比,绝大多数老年人拥有一套或多套住房。
中国首批中产阶级即将步入退休阶段,主要集中在50-65岁之间。在消费升级背景下,这批人是未来10年老龄产业消费的主力。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正在向高水平、高层次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表现为追求品质的享受型消费特征。
“便宜”不再是老年人的首选,他们更看重质量。与过去的节俭型消费不同,旅游、健康养生等享受型的老年消费群体占比在逐年增加。在外就餐这一消费行为可以体现出老年群体对享受型消费的追求,我们团队201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群体人均食品消费占人均消费的51.2%,有6%的食品消费用于在外就餐。
预计从2015年至2050年,全社会用于养老、照料、医疗、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人均GDP的比例,将由7.33%增长到26.24%,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NDQoJ~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96258419&x-signature=KSiyMtdtlcQ9iuCTREYtG8WbiY8%3D” img_ img_ inline=”0″ alt=”养老,为什么“浙”里更好?浙江省民政厅亮出成绩单” onerror=”javascript:errorimg.call(this);”>
(三)
爱陪伴“失去之旅” 让认知症患者有尊严地老去
认知症(医学命名为痴呆症)就像是一个小偷,逐渐“偷”走一个人的记忆和能力,它让人渐渐忘记家在哪里、如何说话、如何吃饭……在中国,已经有1000万以上的人得了认知症,更有几千万个家庭照护者全天候陪伴他们,走在这漫长而痛苦的“失去之旅”上。
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寿命每延长5年,认知症发病率就会增长一倍。80岁老年人的患病率会达到15%以上,而85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将达到30%以上。很多人将认知症与因衰老所引起的健忘混淆,从而耽误诊疗,加速病程。7月26日举行的老博会“聚爱同行——认知症专业照护论坛”,也许能帮我们了解认知症,并找到应对方法。
认知症患者眼中的世界
画面是扭曲的,而且还伴有各种噪音,照护人员的面部也是变形的……这是一部分人眼中的世界。睿莱中国业务发展总监刘丹用一段VR(虚拟现实技术)视频模拟了一位认知症患者亨利的一天。
《亨利的一天》是**睿莱公司耗时8个月制作完成的一部VR课程。该短片以认知症老人亨利为第一视角,体验者戴上VR眼镜,可以感受认知症老人的感官状态,以及照护人员在与老人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以往照护者的眼里,是非常细微的,甚至是不容易觉察到的。
戴上VR眼镜,画面让体验者感到很不适应。对于绝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平时是体会不到这些老人在感官认知上的差异的。
认识到了这一点,VR短片中的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也就容易让人理解了:照护人员把水和药物放到亨利面前,亨利却因为控制不了身体而将水打翻;水弄湿了衣服,亨利却无法自己更换衣物;照护人员给亨利穿鞋,而亨利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反射神经,一脚将照护人员踢倒。这样的场面,在认知症老人的照护过程当中相当常见,但是家属和照护人员却往往认为,这是老人的“恶作剧”。
“这部VR短片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增强大众对认知症老人的同理心,加深照护人员对这类老人的理解以及病人家属对照护人员的理解。”刘丹介绍,对于家属和照护者而言,他们也可以参照片中照护人员的应对方式,来检查自己的不足。
刘丹说,许多人通过这部VR短片,认识到了自己对认知症老人的耐心远远不够。“在照料这类老人时,首先应当对他们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老人的状况配置相应的照护计划。”
他们这样走向“失忆”
如果你不记得我,我该为你做些什么。本报一位读者曾在来信中详细讲述了他父亲患上认知症的过程,原文如下:
父亲75岁了,他曾经是位老师。原来的父亲注重个人形象,也喜欢拍照。照片中的他,染黑的头发从额间向后梳拢,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退休后他经常跟老朋友下棋,练书法,也常在午后看书打盹。
“吃饭前,我还看了手机的,怎么现在突然想不起放哪儿了。”“昨天碰到邻居老李,我怎么一下子想不起他叫什么名字了。”父亲常常抱怨,其实,李大叔已经跟我们做了20年的邻居。下午两点,父亲和往常一样,又去街心公园下棋了,可没一会就气呼呼回来了,咕哝着:“昨天明明我连赢了老李三局,老李偏说我昨天是和老张下的棋。”
父亲和母亲结婚50周年,还从未出过国门,我送了泰国双人游作为礼物,结果母亲回来后说:“以后再也不想和他一起出去玩了,他把我一个人留在了商场,还把刚买的纪念品给弄丢了,我简直像带了个小孩出门。”父亲却满脸委屈。
忘记关门,忘记关煤气,忘记熟悉的小区……在这半年里,父亲已连续走失3次了,我们全家出动寻找,即使父亲的手腕上有我们定制的电话号码黄手环,他也不知道打电话回家了。
渐渐地,父亲已经不怎么会说话了,偶尔能听到他小声的咕哝声。由于大小便失禁,向来爱干净的父亲,不再那么整洁。母亲一天也没离开过他,她不再打太极、唱歌或吹笛子,每天为父亲喂饭、喂药、换纸尿裤、清理秽物。繁琐细碎的日常照护,让母亲白发丛生。但是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依然深爱着父亲。
从这位读者的讲述中可以发现,认知症并不是正常的衰老,它逐渐带走一个人的认知、思考和沟通能力,这些变化会让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受到影响,也给家庭带来重重压力。
全球每3.2秒就有1人发病
如果知道你将来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你会怎么做呢?论坛上,日本认知症高龄者研究所所长、日本厚生省专职顾问、日本介护事业联合会理事羽田野博士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他用大量数据介绍了日本对认知症的相关研究。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于2018年9月公布,2015年世界认知症患者数为4680万,现在每3.2秒就有1人发病。预计到2030年世界认知症患者将增加到7470万,到2050年将增加到1亿3150万人。
日本厚生劳动省“关于日本认知症老年人口未来估计的研究”表明,2015年日本认知症患者人数为525万,每7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就有1个认知症患者。预计2050年会达到730万人,每5个老年人就有1个认知症患者。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每年增加860万。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中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达到4.8亿人,预计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将超过1亿。
羽田野博士介绍,在1965年的日本,65岁及以上的人数与20-64岁的人数比例为1:9.1,2012年为1:2.4,2024年预计为1:1.2,而中国在2000年的时候也达到了相同的比例,由此可见,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正在慢慢接近日本。
现在,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共有2620万认知症患者,占世界总数的49%。“遗憾的是现在对认知症的原发病治疗,全部都是对症疗法,能够进行病因疗法的认知症极少。”羽田野博士说,现阶段即使是唯一可能的对症疗法,对于认知症,药物所起的作用也并没有那么显著,因此不使用药剂的介护变得极为重要。
教授欢迎学生来参加他的“婚礼”
“这是大约10年前的故事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一科副主任李霞回忆,那时汤教授72岁,在学术界很有威望。尽管他早已退休,学校还是经常邀请他回来,给学生讲课或参加会议。但有一次,汤教授把校领导吓了一跳。
开学不久,学校照例邀请汤教授给新生讲话,汤教授开始的讲话并无不妥,但快结束时,他忽然说:“谢谢大家来参加我和小桃的婚礼,婚礼办得很隆重,我很高兴。”汤教授说完,就走到坐在会场前排的小桃老师身边,让小桃和他回家。
“汤教授为什么会认为他和小桃结婚了呢?”接诊的李霞推断,汤教授并不是故意编故事,有可能是他把梦里发生的事与现实混淆了,或把别人身上和在报纸上看到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还可能就是大脑功能下降后出现了凭空的想象。这在医学上称为“错构或虚构”,多数时候是大脑受损的表现。汤教授长期患有高血压,存在大脑短暂缺血的可能,加上老化的因素,汤教授这番言论很可能是认知障碍的早期表现,随后的检查与随访观察也证明了这些判断。
“我希望汤教授的家人、小桃老师、学校的领导们看到,汤教授还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只是大脑受损了,模糊了他的记忆,减弱了他的思辨能力。他给大家带来的惊诧,都是疾病造成的。”李霞说,认知症不是正常老化,也不仅仅是丢失记忆,而是由大脑疾病引起。
如果能在疾病的风险期和早期积极开展干预,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尽早发现认知功能障碍。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认知障碍的就诊率不高,尤其是轻度的认知障碍,规范诊疗率仅约5%。社会对认知障碍存在很多误解,患者与家人也往往因不了解而陷入惊慌失措。
家人的煎熬有谁懂
在医院病房内,儿子掌掴病床上的老父,传出了啪啪啪的响声。这名老人姓王,86岁,患有老年痴呆症。其子几乎每天都来医院看望老人,但对待老人行为粗暴,多次打老人脸、踢老人腿,甚至手捏老人下巴,用饭勺柄捅老人嘴巴。
“看了这则视频,不少人会很气愤,指责儿子。”李霞说,大家不能一味谴责他,他承担的其实已经够多了,“有些孤独的照护者,是非常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的,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因为365天24小时照顾一个病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心里难免焦虑。”
李霞表示,认知症患者就像一个才刚刚接触社会的小孩子,不懂事,记不得事。比如很多认知症老人总是会嚷着“要吃饭”,因为他们完全不记得自己刚刚吃过饭,更不记得吃了什么。还有患者会在家里随地大小便,甚至将污物在墙上乱涂乱抹。最让家属头痛的是失智老人的离家出走,而失智老人一旦走失,会大大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这让家属十分焦虑。随着病情发展,有的老人还会出现情绪障碍,对家属胡搅蛮缠,在外人看来就像个精神病人,令家属身心俱疲。
“认知症患者功能下降,作为独立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差,而照护者除了管理自己和家庭,还要管另一个人,长此以往,身心透支,必然艰难。因此,所有的照护者务必先照顾好自己。”李霞表示,现阶段,国内针对认知障碍患者进行干预与照护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院都相当有限,家庭仍然肩负着主要照护任务。这种情况下,不仅很多患者因为得不到恰当的照料而生活品质低下,家庭成员也因为这种疾病的特殊性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随着认知障碍的日益普遍,解决这一困境仍需全社会的协作。
认知症照护要“以人为本”
如何让认知症患者有尊严地老去?李霞说,认知症专业照护要“以人为本”。每个认知症患者都有一套自己的“密码”,当他们需要外界的照护时,照护者也需要制订一套独特而又全面的专属计划来照顾到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她认为,照护不再仅仅关注疾病带来的大脑物理损伤和能力缺损,而是着眼于在老人的身体、情感、心理和精神需求之间创造平衡,尽可能让患者从容、安宁、有尊严地度过晚年。
尊重每一位长辈的独特性,进行个性化诊治,建立彼此信任和支持的照护关系。这一点,佰仁堂专业认知症项目运营总指导冯霞也很有感触。佰仁堂已在60多家机构中建立超过20个“时光家园”专区,他们会为专区内患者安排量身定制的趣味或疗愈活动。张奶奶刚住进去时,每隔几分钟就说一次“我要尿尿”,工作人员了解到老人退休前是个会计,特地安排她给时光家园里的老人算“工资”。就这样,张奶奶症状缓解了,“不算完账不能去厕所”成了张奶奶的口头禅。
政府部门也行动起来。护理学博士、智库养老研究院运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书函介绍,2018年,上海印发了《认知症照护床位设置工作方案(试行)》,明确服务对象为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经统一需求评估和认知症专项测评后符合机构入住要求的老年人;对设立“认知症照护床位单元”的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开办补贴10万元等明确的扶持政策。同年,上海明确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置“认知症照护床位”,为认知症老人营造家庭式住养环境,提供针对认知症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护、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精神支持、社会交往等专业服务。
(四)
本届老博会再论长三角养老
老人的需求就是一体化的路径
自去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也已摆上日程。在为期2天的第七届浙江老博会上,有3场关于长三角养老区域合作的活动,发布了“长三角养老协会联合体专家智库”(S60)名单,提出了长三角“养老九问”,探讨了养老服务一体化的挑战及应对。
如何实现一体化?如何让长三角老年人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们认为,市场需要流动,老年人需要在市场中进行选择,这些需要就是一体化的必要性,也是实现一体化的路径。
老人不满足于一个地方养老
“上海中等养老机构每人每月费用5000元左右,而周边嘉兴、昆山等地,同等条件的养老院要便宜1500-2000元。”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说,这种不平衡让上海的老年人作出选择。同样,浙江、江苏和安徽的老年人,有子女在上海工作的,也有到上海随子女生活的需求。
同时,50后、60后逐渐加入老年群体,他们消费能力强,不满足于目前的养老服务供给,有旅居、康养的普遍要求。徐启华认为,老年人的选择让区域养老服务的一体化成为必然。
长三角养老协会联合会秘书长冯建光也表示,生产要素和老年人口正在自由流动,老年人需要跨区域养老,养老机构和企业需要跨区域投资、发展,都在推动着一体化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钟仁耀则提出了“城乡逆向流动”的概念。10年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将进入高龄,子女少、观念新的他们,会选择风景好的乡村去养老。同时随着乡村的振兴,农村提供的养老配套服务也会逐渐完善,康养、文旅、田园的融合,会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因为老人在,子女也会常去乡村探望,又给乡村带去了新的活力。
物质精神“双养”示范区
“长三角将是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幸福养老示范区。” 江苏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张伟新说,只有心灵淡定、身心愉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幸福。而老年人容易感到被社会边缘化,陷入孤独感,甚至带来精神残损。只有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们的养老事业才算成功。
张伟新说,现在各地推崇的智慧养老,其实也是精神养老的一个表现。“智能”着眼于物质条件的智能和便利,“智慧”则更注重服务属性,而服务更多体现在精神方面。
安徽省慈善与社会福利协会会长牟坤林则提出,可以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交界区域建造新城镇,方便老年人跨省流动。他透露,安徽将打造一批康养小镇,欢迎长三角老年人去健康生活,快乐养老。
长三角养老一体化的热度还吸引了外国企业的目光。关爱惟士是英国一家擅长于失智症干预的企业,其中国区域总裁韦蔼德已在中国推广养老服务30多年,他们非常希望在长三角这样逐渐走向融合的区域有所发展,利用自身的经验结合本地丰富的资源,寻求合作。
长三角是一个“大家”
参与讨论的专家都认为,长三角应该在各领域达成跨区域的互认互通。
“要让外来的‘和尚’念好经。”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恺悌说,将来会有更多的老人需要异地养老,更多的养老机构、企业跨区域发展,甚至政府职能部门也会有跨区域的工作。这需要三省一市同心同德,破除目前在医疗、保险、支付等渠道上的壁垒,否则,一体化就是一句空谈。
浙江民政把“高站位实施区域合作”作为未来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民政领域的一体化,首先要在养老服务上取得突破,包括“4个合作”。
市场经营领域的合作,加强老年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的协作。异地机构养老的合作,让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承接外省人来养老,同等享受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和低收入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异地居家养老的合作,让所有老年人同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优待政策。养老服务监管的合作,统一了养老服务标准和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标准等。
(五)
在公办养老院享受民企专业服务
3年后浙江8成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
住在公办的养老机构,享受民办专业机构的优质服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浙江老人通过这种“公建民营”的方式养老。
在本届老博会上,浙江推出了94家公办养老机构、79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77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准备交由专业机构运营。浙江省民政厅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省2000多家养老机构民办占60%,床位数民办占63%。公办养老机构实现公建民营的占比51.9%,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求全部交由专业机构运营。
全省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超5成
“我们18家养老机构中,有16家是公建民营。”7月26日下午举行的浙江省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推介会上,浙江绿康医养集团董事长卓永岳这样说。
创立于2006年的绿康专业从事养老服务业,“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被当作公司的成功模式之一。卓永岳说,绿康在全国多个省市都有项目,他认为浙江的公建民营理念和推进速度都是全国领先的。
今年6月,李克强总理来杭州市拱墅区视察调研居家养老服务,对杭州给予充分肯定。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方仁表介绍,这与浙江省既抓机构养老服务,又抓居家养老服务是分不开的。
全省863家公办养老机构,实现公建民营490家,占比57.3%,社会化运营社区照料中心8300家,占比35%。其中,杭州市多次召开公建民营对接会,嘉善县将所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全面交由社会力量运营。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不久前,嘉善县银福苑颐养中心的“和忆之旅”认知症专区启用,一些患认知症的老人在这里提高了生活质量,让有失智老人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2017年底,浙江省就建有2.36万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到2022年,全省1375个街道、乡镇都将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只是公办养老机构的一部分。这么多养老机构怎么运营呢?浙江的看法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有专家在推介会上表示,养老院管理、老年照护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门学习和经验积累。因此,将政府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交由社会专业机构来管理,能够比较快地提升服务质量。
卓永岳说,公建民营这种模式大大减少了公司的成本,但是,他们在人才队伍和管理上下了大功夫,这反过来也提升了他们的品牌。
居养中心100%民营
去年下发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公办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比例不低于80%,社会化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比例不低于60%。列入省政府办实事的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100%交由社会力量运营。
方仁表认为,公建民营有助于实现机构、社区与居家的养老融合。“选择机构养老的永远是少数,选择居家养老的永远是绝大多数。”他说,居家养老需要社区的服务支持。比较好的模式是整合资源,发挥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优势,承接居家养老服务,使居家老人能够享受到养老机构多样化、专业化的护理服务,还可借鉴推广家庭养老床位的做法。
目前来看,公建公营养老院受财务管理、收入分配等因素影响,很难开展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照料中心的运营,也很难上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民建民营又导致财务负担过重,覆盖面受影响。在各个层次实行公建民营,就能比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带动机构、社区与居家的养老融合发展。
下一步,浙江将推进公建设施。方仁表介绍,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企业的项目对接、完善相关协议、加强后续监管等,也是浙江在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上需要做的事情。
(六)
破题:9073格局下的居家养老
90%身体状况比较好的,愿意和子女在一起的老年人,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3%的老年人通过机构养老予以保障——数年前提出的“9073”养老格局,如今在上海、浙江等多地已成“共识”。从直观的数字中可以看出,居家养老将是中国人养老方式的绝对主流。
7月26日上午,第七届浙江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居家养老的难点与破题之道”论坛举行,对与居家养老有关的支付、医养、人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与实践进行了剖析。
浙江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陈建义介绍,在中国现有和今后的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是主流,以浙江为例,目前,居家养老的占比是98.5%,机构养老仅占1.5%。他认为,居家养老目前存在的4个痛点,分别是老人居住分散、服务不精准、政策不清晰、监管不到位。
针对这些痛点,陈建义提出了4个破解之道。第一可以建立小微养老机构,就近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万科随园公司办的随园智汇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二可以建立老年人集中居住社区,例如**太阳城、随园嘉树;第三对老人家属、保姆等照护者进行培训;第四建立失能失智的照顾政策。
虽说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旺盛,但是没有盈利点、找不到持续的商业模式,行业普遍反映“难做”。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教授董红亚提出:“居家养老具有市场和非市场的双重属性。无论是政府主导的服务市场,还是企业主导的服务市场,都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失灵’的特征。”她说,居家养老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包括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市场。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不仅要打造良好的社区闭环,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它当作一个平台来整合各种资源。
养老社区是新兴事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燕珉针对综合型养老社区,给出了规划原则与设计建议。她谈到,综合型养老社区符合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和自身意愿,也符合企业的发展意愿,同时可以缓解政府与机构的压力。
针对传统居家养老呈现出的分散式管理、监管难度大、内容单一、效率低等问题,承办这次分论坛的浙江随园养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龙分享了随园养老10年的经验,以及以随园嘉树为代表的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的创新实践。张云龙介绍,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有居家养老、集中服务、长期持有、惠及周边4个特点。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