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喜神在哪个方向,秦皇祖邑马文化:迎喜神

秦皇祖邑马文化:迎喜神

礼县城一角 礼县发布

迎喜神,是甘肃省礼县红河镇、盐官镇、祁山镇、永兴镇及周边地区大年初一的一种年俗。相传,“迎喜神”源自早期秦人活动,是一项牵动朝野上下的神秘习俗,谓之遇得喜神则能致一岁康宁。秦人作为东夷部族,西迁西垂后,畜马善御,重视以牛马为主的畜力使用,生产力水平高,物质基础雄厚。礼县西汉水流域是秦人的“老家”和秦文化的“产房”。秦人发家得益于好马善畜,人们没有忘记以马、牛为主体的牲畜给他们带来的福祉,他们以感恩的心情感谢牲畜,便有了“迎喜神”这种感恩仪式,因而每到过年时一定要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迎喜神”活动,焚香祷告神灵庇佑牲畜远离瘟灾疾病,兴旺发达,感恩神灵,祈祷喜神。再后来,就逐渐形成了民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红河镇迎喜神有很多讲究。首先要推演方位和时辰,按照《挨星》(《地理辩证》)的64卦384爻,天干地支六十华甲的旬头,即观八卦,从天干地支相配合,依据“甲己艮在东北,乙庚乾在西北,丙辛巽在西南,丁壬离在正南,戊癸坤在东南,先落四角后正南”的规矩,择出新年喜神将要降临的方向;其次,以红河街道为中心,四面八方,家家户户便约定俗成自觉集合;然后,去阴阳推演的喜神方向的地方去迎喜神。初一前,大家在当地阴阳跟前一打听,就一传十,十传百地知道了迎喜神的地方。

正月初一早晨辰时,阴阳先生在家里摆上香台,设供品祭祖宗,祭毕再叩头,整衣冠,立于甲子旬,推演出喜神方向,再打开大门,提着红灯笼,携带香蜡裱纸,一路鸣放鞭炮,径直朝那方向走去,途中不准回头。到具体地点后用香裱圈六六三十六步的一个方地,谓之“落脚台”,派两个未婚男子守着。

红河村本年轮值主持的六个会长,在巳时,于大家平时聚集的村口敲锣打鼓,人们就会穿着得体的新衣,戴着御寒的暖帽,踏着白茫茫的积雪从四面八方赶来,或骑马,或牵驴,或赶羊,或拉牛,小孩子抱着猫或鸽子,身后跟随看门狗,也来凑热闹。与平日不同的是小孩子和这些牲畜头上都戴着纸扇红花,特别是马驴牛这些大家畜笼头两旁要挂上大红绸带,脖子上还挂着一大串铜铃铛,尾巴上绑着大红花。然后,由大会长朝喜神所在方位一挥手,便端上香火盘子,朝喜神降临的方位走去,年轻人吆赶的牲口队走在最前面,小孩老人跟在后面,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山道上像赶集一般热闹非凡!

到达“落脚台”后人们鸦雀无声,要举行礼仪,六个会长从盘里取出祭物,在“落脚台”上端摆一圆圈状,与方形落脚台相对应,意在“天圆地方”。

秦皇祖邑马文化:迎喜神

敲锣打鼓聚人

之后在祭物圈内点燃三支黄蜡烛,左边的代表天神,中间的是喜神,右边的是地神,再在喜神前燃一炷三支长香,烧三沓神方(一种给神专用的纸钱),所有人三跪九拜,祈求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喜神袒佑,平安顺利。礼毕,小孩子跑到人群外鸣放鞭炮,这时有一本命年的青年男子手握关公大刀,骑着枣红马,按顺时针方向绕村庄奔驰一圈。牲畜在人的催赶下跟着他跑,第一个超过此人到达“落脚台”的可谓是夺魁者,那么关公大刀就在夺魁者家里稳放一年。

秦皇祖邑马文化:迎喜神

落脚台举行祭礼 杨东红摄

牲畜绕村一圈后便到河里喝水,河边休息,人们乘此机会捡柴,取谐音“捡财”,意在招财进宝。如果这时有喜鹊飞来,意在当年“双喜临门”,更会让人喜上眉梢。

午时后,人们满怀着对新年祥和美好的憧憬回家。接着村中老人则拿着香、蜡、纸还要到庙里与神进行继往开来的对话,希望能得到本村神的德润,让生灵走出困境。小孩子则端上小木盘,放上香烛,挨家挨户给新逝者和先人烧香,给长者叩头,作为长者会讲一套圣贤、忠善、仁德一类的良言,以及平安之类的祝福,并把崭新的压岁钱送到每个小孩子手里。至此,“迎喜神”仪式才会全部结束。

秦皇祖邑马文化:迎喜神

迎喜神的众人 杨东红摄

礼县民间奉祀喜神是为了追求祥和、快乐,祈求喜神在新年的第一天赐予人们全家平安吉祥,牛肥马壮,五谷丰登。

“迎喜神”是开年所有人的狂欢节,是鸡鸭马牛等动物的聚会节,它使得整个红河街道热闹非凡,把过年时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它寄予着感恩、向往、祈祷和期盼,是一个地方人们心头最为神秘的愿望。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