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是哪个近,八年级物理 基础考点过关【课堂提问版】

八年级物理 基础考点过关【课堂提问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基础考点过关【课堂提问版】

第一章 机 械 运 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单位:

(1)基本单位:长度的基本单位为 米(m) ;时间的基本单位为 秒(s) 。

(2)单位换算:1 km= 103 m,

1 m= 10 dm= 100 cm= 103 mm= 106 μm= 109 nm。

1 h= 60 min= 3.6×103 s。

2.测量工具:长度测量工具为 刻度尺 ;时间测量工具为 停表 。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刻度尺不能歪斜,有刻度线的一边要 紧靠 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 正对 刻度线;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下一位 ;

(4)记录结果包括测量结果和 单位 。

4.误差:

(1)定义: 测量 值与 真实 值之间的差别。

(2)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 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特点:误差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避免,只能 减小 ;错误  (选填“能”或“不能”)避免。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 变化 。

2.参照物:事先被选取作为 标准 的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则这个物体是 静止 的;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则这个物体是 运动 的。

4.相对性: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取的 参照物 ,选取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 不同 ,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一课时 速  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  的运动得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  的运动得快。

2.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 路程 与 时间 之比。

(2)公式: v= ;求路程:s= vt ;求时间:t=  。

(3)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1 m/s= 3.6 km/h。

第二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 不变 的运动。

(2)特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 相等 的。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速度 变化 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不相等 。

(3)平均速度:

①作用:粗略反映物体运动的 快慢 。

②计算公式: v= 。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 停表 (测时间)、 刻度尺 (测路程)。

2.实验原理: v= 。

3.实验装置: 

八年级物理 基础考点过关【课堂提问版】

4.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  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 顶端 ,金属片放在斜面的 底端 ,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

(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v= 算出平均速度。

第二章 声 现 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 介质 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 真空 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 m/s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得慢。

4.回声:声者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反射 回来的声音。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特性:

(1)音调:指声音的 高低 ,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  ;

(2)响度:指声音的 强弱 ,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  ;

(3)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 材料 、 结构 有关。

2.声音的分类:

(1)人耳感知声音的频率范围: 20~20 000 Hz ;

(2)超声波:频率 高于 20 000 Hz的声;

(3)次声波:频率 低于 20 Hz的声。

第3节 声 的 利 用

1.声与信息:

(1)关系:声可以传递 信息 。

(2)应用:蝙蝠利用超声波 回声定位 ;用B超检查身体;利用 声呐 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等。

2.声与能量:

(1)关系:声可以传递 能量 。

(2)应用:利用 超声波 清洗精密机械;利用 超声波 除尘;利用 超声波 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危害:

(1)定义:

①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__无规则__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②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__休息__、__学习__和__工作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__干扰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等级:人们以__分贝__(符号__dB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__0__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环境声音的控制: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50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70__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90__dB。

2.减弱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__产生__——阻断噪声__传播__——防止噪声进入__耳朵__。

第三章 物 态 变 化

第1节 温  度

1.温度:

(1)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是 摄氏度 ,单位符号为  。

(2)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把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规定为0 ℃,把 沸水 的温度规定为100 ℃。

2.温度计:

(1)原理: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

3.体温计:

(1)测量范围: 35~42 ℃ 。

(2)分度值: 0.1 ℃ 。

(3)使用: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一课时 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 液态 的过程,熔化过程 吸收 热量。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固过程 放出 热量。

2.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 保持不变 ,有固定的 熔点 ,如:冰、海波、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 没有 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第二课时 熔化和凝固图象及应用

1.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熔化或凝固时,存在一段 平行 时间轴的部分,  (选填“有”或“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2.非晶体熔化图象:熔化时,随着时间的变长,温度逐渐 升高 ;凝固时,随着时间的变长,温度逐渐 降低 , 没有 (选填“有”或“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八年级物理 基础考点过关【课堂提问版】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一课时 汽  化

1.汽化:

(1)定义:物质从 液态 变成 气态 的过程,汽化过程需要吸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 和 蒸发 。

2.沸腾:

(1)特点:在 一定 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液体的温度 保持不变 。

(2)现象: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上升、 变大 ,到水面破裂,释放出 水蒸气 。

(3)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  热,但温度 保持不变 。

(4)液体沸腾条件:温度达到 沸点 ,不断 吸热 。

(5)沸点: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 不同 。

第二课时 蒸发 液化

1.蒸发:

(1)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 汽化 现象;

(2)特点:只发生在液体的 表面 ,需要 吸收 热量。

2.液化:

(1)定义:从气态变为 液态 的过程;

(2)特点:此过程 放出 热量;

(3)液化方式: 降温 和压缩气体。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定义:物质从 固态 直接变成 气态 的过程,升华过程需要 吸热 。

(2)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灯泡中的钨丝变细。

(3)升华吸热的应用:利用干冰冷藏物品、人工降雨。

2.凝华:

(1)定义:物质从 气态 直接变成 固态 的过程,凝华过程需要 放热 。

(2)现象:霜和雪的形成、雾凇的形成。

3.说出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

雪 凝华 露 液化 云 液化 雾凇 凝华 窗户冰花 凝华 霜 凝华

冰雹 凝固 干冰制冷 升华 液氮制冷 汽化 “白气” 液化

灯泡发黑 升华与凝华 冬天雪人变小 升华

第四章 光 现 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1.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 发光 的物体。例如: 太阳 、萤火虫、发光的电灯、燃烧的蜡烛等。

(2)传播路径:光在 同种、均匀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 直线 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

(4)现象:小孔成像、影子、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直等。

2.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光速为c= 3×108 m/s=3×105 k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非常接近于c,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第2节 

八年级物理 基础考点过关【课堂提问版】

光 的 反 射

第一课时 光的反射定律 光路可逆性

1.光的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 原来介质 中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1)共面: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都在 同一平面 内。

(2)居两侧: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法线 两侧。

(3)角相等: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

3.光路可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可逆 。

第二课时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1)定义: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光滑镜面后,被 平行地 反射回来的现象。

(2)危害:造成光污染等。

2.漫反射:

(1)定义: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平行的入射光线向着 四面八方 反射的现象。

(2)应用:由于漫反射,我们能从 各个 方向看到物体。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一课时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应选择 较暗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成像清晰,便于观察。

(2)应选择 较薄 (选填“较薄”或“较厚”)的玻璃板,避免“重影”现象。

(3)两支蜡烛大小完全 相同 ,目的是便于 比较像物大小关系 。

(4)实验时,玻璃板与桌面 垂直 ,这样蜡烛和蜡烛的像都在水平面,便于完成实验。

2.平面镜成像特点:

(1)等大: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 相等 。

(2)等距: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 。

(3)垂直: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

(4)对称:像和物体关于镜面 对称 。

(5)成像:平面镜成 虚像 。

第二课时 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平面镜成像应用:

(1)成等大的像。如:家里的仪表镜子、牙医检查牙齿用的 小镜 等。

(2)增大空间感。如:小商店墙上的平面镜。

2.凸面镜和凹面镜应用:

(1)凸面镜:

①对光线作用:对光线具有 发散 作用。

②应用:汽车的后视镜和街头路口的反光镜等,能起到 扩大 视野的作用。

(2)凹面镜:

①对光线作用:对光线具有 会聚 作用。

②应用:汽车前灯的 反射 装置、太阳灶烧水等。

第4节 光 的 折 射

1.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

(2)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 增大 。

(3)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 不变 。

2.光路可逆:在折射现象中,光路 可逆 。

3.常见折射现象:池水变浅、海市蜃楼、彩虹、水中筷子“折断”等。

第5节 光 的 色 散

1.光的色散:白光可以分解为  、橙、  、绿、  、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可见,白光是由 各种色 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

3.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与 温度 有关,如:红外线夜视仪、电视机的遥控器等。

(2)紫外线:能促进骨骼的成长、杀菌、使 荧光物质 发光等,如:验钞机、灭菌灯等。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  镜

1.透镜:

(1)凸透镜:中间  、边缘  的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

(2)凹透镜:中间  、边缘  的透镜,对光线有 发散 作用。

八年级物理 基础考点过关【课堂提问版】

2.透镜的相关概念:

(1)光心:透镜的 中心 。

(2)主光轴:通过 光心 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

(3)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作焦点,用 F 表示。

(4)焦距: 焦点 到 光心 的距离,用 f 表示。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透 镜,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  ,成倒立、 缩小 的实像。

2.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透 镜,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  ,成 倒立 、放大的  像。

3.放大镜:属于一个 凸透 镜,适当调整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能成 正立 、放大的  像。

4.实像和虚像:

(1)实像:实像是  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 实际光线 会聚而成的。

(2)虚像:能被人看见,但 不能 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不是实际第3节 凸透镜成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一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 同一高度 上,这是为了使凸透镜成的像处于光屏中心;

(2)实验中用烛焰作为成像物体,是因为烛焰是光源,可在光屏上成 明亮 的像;

(3)实验应在 较暗 的环境中进行,这样便于观察烛焰的像。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u>2f

f<v<2f

倒立 、 缩小 的  像

u=2f

v=2f

倒立 、 等大 的  像

f<u<2f

v>2f

倒立 、 放大 的  像

u=f

不成像

u<f

正立 、 放大 的  像

第二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物距 u>2f ,此时底片到镜头的距离f<v<2f。

2.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物距f<u<2f,像距 v>2f 。

3.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物距 u<f ,像距v>u。

4.分界点:1倍焦距点为虚、实像的分界点,2倍焦距点为成像大、小的分界点,简单说:“1焦分 虚实 ,2焦分 大小 ”。 即:u<f时,成虚像;u>f时,成实像;u>2f时,成缩小的实像、u=2f时,成等大的实像、f<u<2f时,成放大的实像。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1.人眼睛原理: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 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 光屏 ,成 倒立 、 缩小 的实像。

2.近视眼与远视眼:

(1)近视眼:光线经过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的 前方 ,佩戴 凹透镜 来矫正;

(2)远视眼:光线经过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的 后方 ,佩戴 凸透镜 来矫正。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经物镜后,成 倒立 、 放大 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 放大镜 。

2.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 缩小 的实像,再加上目镜的 放大 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  量

1.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 物质 的多少。

(2)基本单位:  kg(千克) ;单位换算:1 t= 1 000 kg;1 kg=

1 000 g=1×106mg。

(3)性质: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 状态 、形状、所处的 空间位置 无关。

2.测量质量的工具: 天平 是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

3.天平的使用: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

(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 “零” 刻度线处;调节 平衡螺母 ,使指针尖对准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

(3) 左盘 放置需称量的物品, 右盘 放置砝码;

(4)物体的质量= 砝码质量 + 游码示数 ;

(5)取砝码时,必须用 镊子 夹取。

第2节 密  度

1.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 定值 。

(2)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 不相等 。

2.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  ;

(2)计算公式: ρ= ;

(3)单位:kg/m3和g/cm3,1g/cm3= 1×103 kg/m3。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

(1)用途:测量物体的 体积 ;

(2)读数时,视线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 相平 。

2.密度测量:

(1)原理: ρ= ;

(2)测固体密度的方法:

①用天平测出固体质量m;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

③用细线系好固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

④计算固体的密度:ρ=  。

(3)测液体密度的方法:

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计算液体的密度:ρ=  。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1) 温度 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常见的物质中, 气体 的热胀冷缩最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 最大 ;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它们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 较小 。

(2)水的反常膨胀:

①水的反常膨胀现象:水的温度在4 ℃以上,遵从 热胀冷缩 的规律;水的温度在4 ℃以下,遵从 热缩冷胀 的规律。

②水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高于4 ℃时,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温度低于4 ℃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 减小 ;由此可见, 4 ℃ 的水密度最大。

2.密度与物质鉴别:利用样品 密度 来鉴别物质,原理为ρ=。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