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和腿哪个更,《易经》中提出的事物结构合理性判断:直、方、大。
孩子的身心发展如何?家庭中有没有什么潜在的危机?企业到底有没有发展的潜力?我们总是在唱衰或者赞扬某个国家,有没有什么标准能够确定其状态究竟如何?
如何判断万物发展是否顺道:直、方、大
在《易经》中,古人抽象出万物的共性,同样需要对万物进行评判。《系辞》中说:“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指明了,之所以出现了“易学模型”,最初的目标是为了研究万物长久发展,不断壮大的内在规律。“大”作为系统发展的一个评价标准比较容易实现,只要考虑某段时间的发展情况,但是“久”就很难评判了,当事人不可能站在几十上百年后来看待系统的发展。
《易经》中的思想创举之一,就是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通过事物在空间上呈现的结构来分析其所处时间周期上的节点。同样的,在判断的标准上,古人将“久”这个时间上的标准转化为空间上的“直”与“方”。通过“直”与“方”这两个空间上的标准来判断系统是否走在“道”的路径上,没有偏离方向。如果能够一直沿着大道的方向运行,可久也就自然可期。
这样,古人也就提取出了判断系统发展的三个普遍标准——“直”、“方”、“大”。
直
中国人最高的精神目标,恐怕就是“天人合一”了。能表达这个境界的文字,非“王”莫属,三横自下而上,分别对应“地”、“人”、“天”,中间一竖意为参悟天地人之道,其实仅仅参悟还是不足的,还需要串联“地”、“人”、“天”之间的关系。这一竖,用《易经》中的术语表达,就是“直”。
我们今天讲人权,认为人应该拥有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公正权。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先哲们就根据“道德”原理提出了人应该有顺应“道”自由发展的权利。而且不止是人,万物都该有顺道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实现的理论基础就是“直”。
在“易学”中,任何事物都要在系统中找到相应的位,趋于内的事物更理解地道,定位于外的事物触及天道。这样,在层次上就出现了分工的情况,处于初爻的事物为整个系统提供“地道”的内容,比如运行的规则,律法,内部结构维护等。处于三爻的事物为整个系统提供资源,来自外部的信息,防御等。中爻的事物对规则和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系统的运作。
在一个系统内,三个层次各自为系统提供不同的内容,三个层次又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整体的发展。每一部分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支持系统中的其他层次发展。这也就意味着,系统内部层次之间的协作要求每个层次都必须具备顺道发展的空间,某一层次脱离其他层次超越性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层次之间相互支持,在合适的时机帮助其他层次发展,推动整体顺应“道”的规律,才能在未来等到自身发展的机遇。根据“道”的原则,相互之间的协作并不只是一种情感或人性上的迁就,更是事物发展自然规律的要求。
“直”的概念也就在这种系统分析中自然的呈现出来,直,是指系统内的事物,尤其是处于不同层次间的事物相互协作,相互约束,能够使对方顺应道的规律发展,又能正常承担定位要求的责任,并获取相应权利的状态。
根据“直”的概念要求,作为当权者需要推动百姓顺“道”发展,孔子也提出了百姓发展的一般原则,富之,教之。(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管子》中也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谓“民心”就是人顺应“道”自然发展的规律。
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所说的这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就是对孔子,富之、教之思想的扩展。
春秋时期产生的这种利民的国家治理思想,都是对“道”的感悟和应用。孔子还补充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之知。”很多人把这句话解释为只可以让民众做事,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做。如果这样理解,明显与儒家推崇的一贯思想——人的行为应该由心而发和将知识推广到大众的实际情况不符。其实这句话是对富之,教之的补充。
人性本身就顺应“道”的规律,这是春秋时期各家各派的共识,民众富裕以后,如果能够继续顺应“道”的规律自然发展,那就不要去打断这种情况。如果受到外部的干扰,违背了“道”的规律,就应该教育他们了解“道理”,从内心中选择顺应“道”的规律,既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整体。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教之”,而是不可才教之。其实春秋时期,道家与儒家本身就同出一脉,都是由“道德”,“易学”而来。道家对儒家思想也是有影响的,孔子也明白“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的道理,人性自然,刻意去影响反而容易扭曲。孔子在《学而》篇中就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自然的遵循人性的规律发展,然后才去学习背后的原理,人先学了原理,反而容易刻意的行为,难免拔苗助长,扭曲了内心的体验。
在《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这段话中,孔子提出了“直”这种思想的一种应用。在面对仇怨上,人们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种观念认为应该放下仇恨,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与感化,甚至主动帮助。另一种认为仇恨不能忘记,应该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通过“易学”思想分析,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不可取,孔子提出了,应该“以直报怨”,根据“直”的概念,我们知道,孔子认为,对于怨仇不该无条件的放下,也不该永远牢记,冤冤相报何时了。而是应该改变相互之间的关系,只要我们自己坚守正道,发展壮大,约束和教导对方,让对方与我们形成协作的关系,最后就能融为一体,相互成就。
这也是后世中华文明在发展扩张过程中一贯保持的策略,争斗,教化,引导,共赢,最终我们出现了多民族共融的情况,未来面对世界上更复杂的局势,这条准则无疑也是应该始终坚持的。作为个人,我们如果不能做到化解矛盾,互惠互利,孔子也并不赞成“以德保怨”,这用“易理”很好解释,帮助那些与我们仇怨的人,他们如果与我们不是共赢关系,势力的增长只能更强力的阻碍我们发展,为什么要去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呢。当然,孔子在这里的假设是,我们要自我反省,始终坚持正义的方向,如果是我们的问题,过则勿惮改。
“直”这个概念在我们当今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我们的思想,可以分为认知、行为、动机三个层次,正常人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就是“直”,我们的认知会支持我们的行为,认知和行为又统一于动机。只有强烈的动机才能推动高层次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发展;高水平的认识有助于人们发展出高水平的能力,也有助于人们动机的发展。
如果这三个层次是不统一的,人就容易出现问题。我们的欲望没有认识和能力的支持,这种欲望就会成为妄想,人们只能去寻找捷径,也就容易成为骗子下手的对象。有些人认识能力不错,具体操作上不足,就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和失街亭的马谡。有些人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认识不足,总是让自己的优势无法凸显出来。
我们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何为家和?就是家庭关系处于“直”的状态。父亲相当于天,母亲是地,孩子在中间,受到天地影响。家庭中的成员各司其职,父母之间首先是“直”的关系,相互之间既关爱,又能约束,不至于违背道义,孩子在中间才能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有些家庭父母之间都是背离的,没有有效的沟通,互相之间拆台,或者不顾大局,时刻在争夺家庭中的主导权,或者总是以自己为重,永远让家庭以自己的规则为中心,或者根本不关心家庭成员的感受,想当然的以为应该如何。这些都与“直”的关系不相符,自然也不可能顺道发展。
企业中股东,职业经理人,普通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为“直”也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长久发展的重要标志。股东与代理人之间如何保持“直”的关系是企业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员工离职率也是反映员工与企业关系的重要指标。
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关系是否为“直”能很好的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政府的支持率;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居民就业和失业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三者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正常发展的国家,这三者都要有发展的空间,都要不断的自我提升,都要考虑到其他两者合理的利益诉求。经济体无法让居民得利,经济体就会被清算。政府无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广大人民谋得发展,就必然要倒台。人民如果好逸恶劳,不学无术,经济和政治系统就不可能发展到高水平阶段,国家也只能定位在世界体系中的底端。
“直”是系统顺道发展的基础,只有系统层次之间的关系处于“直”的状态,顺道发展,做大做强才成为可能性。所以中国人认为“王”一定要理顺天、人、地之间的关系。在“易学”思想中,系统层次间的关系顺畅,顺“道”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不需要刻意去推动的,“道”会给发展提供充分的动力。这也是老子所说的“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方
木桶原理
很多人都听说过木桶原理。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系统也是一样,系统往往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很多复杂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系统发展的高度。这种现象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所发现,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合理关系,在“易学”中称之为“方”。
传统文化中常常出现的五行关系,也是为了研究“方”的问题应运而生。(《易经》基础“八卦”:为什么要引入五行的概念?)
“易学”中研究“方”的问题,与我们今天更贴近客观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易学”中,对“方”的思考更加抽象。思考的基本原理在于系统处于不同阶段的情况下,相互之间如何影响。
处于不同位空间状态不同的子系统
如上图,假设我们的木桶由八片木块组成,每一块处于不同的状态,分别用八个卦象表示,他们之间会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些不同的木块之间究竟该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联系该如何构建,才能保证每一部分都能顺“道”发展,组织在一起能够有利于整体提升。
在“易学”中,“方”的问题主要针对的是中爻的情况。初爻作为中心,其稳定性是一个系统必须实现的,否则整个系统没有顺道的可能性。中爻中因为分工必然是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需要整合,才能很好支持整体运转。三爻中的事物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但他们主要由中爻统领,所以主要分析中爻中的情况就可以了。
与系统中三个层次的情况类似,三个层次的发展不可能是同步的,只有分时段的逐渐表达才能在整个周期上实现共同发展,整体提升;中爻中的不同要素发展也并不同步,只有在时间上差异化才能最终实现整体发展。要实现这种差异化就必须保证相互之间相互协作,又相互抑制。古人将这种关系称之为“生”、“克”。
《易经》中,常常用四季变化来表示中爻内事物处于合理的“生克”状态。比如节卦《彖》中说:“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八卦的坎卦意味着危险,这种危险指中爻内部的混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方”,调整层次内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合理的“生克“,以有序的方式逐一发展,从而达到整体发展的目标。
古人对“方”的应用也很常见,《黄帝内经?素问》中谈论养生之道:“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肝、心、肺、肾相互之间需要平和,它们的发展需要顺应时节,某一部分孱弱就容易引起疾病。
唐朝初期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间的生克关系保证了唐前期高效稳定的政治运作,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先贤们对于万物的研究有着普适性,“道”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方”作为评判系统发展状态的标准之一,不但不过时,反而焕发了新的光彩。前文所说的“木桶理论”就是“方”的现代发现。
作为个人,“方”也是修身的要求。人的需求是多样的,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娱乐放松等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这些需求进行整理,保证他们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表达。随着个人发展,这些需求的表达方式,时间都会趋于稳定,这也往往意味着我们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在提升。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这些需求,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顺道“发展的人,必然需要在发展的一些阶段学会处理这些问题,克制一些需求的表达,弥补另一些需求的表达。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处于可控和良性发展中。
很多运动项目,都需要我们处理身体的平衡,所谓平衡,就是身体不同部分在运动中处于“方”的状态。例如我们的传统武术太极拳,大部分初学者都是伸手时注意手,伸腿时注意腿,当然这没有问题,但是随着我们习练的水平提升,就要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伸手的动作往往重点在腰和腿上,伸腿又需要注意手的位置,以保证变化的连续性。缓慢的动作也并不是因为这套武术本来就要求缓慢,而是在缓慢的训练过程中,人们才能静静的感受身体各部分相互影响的规律,整合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每个动作都能更高效的向下一个动作转换。
企业发展更是要注意“方”的问题,在制度安排上,不同部门之间既要相互辅助,也要有所抑制。如果某个部门在整个制度安排中没有约束,发展过于强势,会自然的抑制其他部门的发展,往往造成企业制度破坏。成熟企业一般都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分为“明星产品”、“瘦狗产品”,“金牛产品”、“问题产品”,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在资源和制度上对这些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安排,企业才能平稳的长期发展。
大
“大”这个标准相对于“久”比较容易衡量,不需要特殊的转换。只需要考察某一段时期内事物的发展情况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简单的量化,把“大”作为核心标准就容易陷入误区。
“德”者得也,古人对于“德”的认识,说明了万物都要存在与发展,之所以事物会组织成更为复杂的系统,受系统约束,是由于在系统中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如果系统内的大部分参与者发展长期受到抑制,系统是肯定会走向崩溃的。
但是系统中的事物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一般总是处于三种状态下的一种:扩张、保持、收缩。这与他们所处的位,以及所在系统的发展状态有关,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时”、“势”。
系统中的事物所处的位处于扩张阶段,事物“大”是自然的事情;所处的位处于收缩阶段,事物就很难保证继续扩张了;所处的位处于保持阶段,事物有可能保持缓慢的增长。所以,要求事物长期处于高增长就是不明智的。这也意味着,“大”这个标准如果单独的强调,为了保持“大”而大,就会违逆系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么做伪,要么通过某些手段扭曲系统“顺道”发展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通过改变定位,保证自己处于系统发展的获利区。
从长远来看系统不断发展,扩张是必然的要求,因为系统内部的事物是需要发展的,这是其本质规律,是“道”的自然。如果系统无法发展,系统就会从增量阶段走向存量阶段。系统内部更有活力的要素会吞噬其他要素的空间和资源。这必将导致系统内的协作状态崩溃。所以,从长期来看,让系统处于增量发展也是系统可久的充分条件。
“大”这个衡量标准在我们当今社会到处都能看到。分数提升,家庭收入,销售业绩,企业产出,企业收入,GDP等等,将“大”这个标准量化,已经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中起作用。由于这个标准容易参考,也给人以直观感受,成为了最普遍的评价标准。
很可惜的是,由于对“大”的过度强调,而忽略了“直”与“方”的价值和意义,这个标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只注意数量,而不注意质量;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扭曲内部结构,追求所谓发展等问题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凸显。
比如有些家长过度追求孩子的分数,忽略了“直”,“方”对于系统的要求;忽略了需求、行为,认识的一致性;忽略了孩子健康、交友、被理解、娱乐等需求之间的平衡。造成孩子性格扭曲,抑郁,厌学,甚至自杀等问题频发。
有些家庭认为有钱其他事情都容易解决,忽略了感情的维系,互动,房子大了,车子好了,物质条件好了,感情却淡了,互相之间不理解,压力倍增,并没有感到生活的幸福。
直、方、大,这三个标准是一个整体
片面的强调这三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系统发展你都会出现问题,只有把这三个标准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兼顾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系统才能顺“道”,不至于有大的偏差。坤卦六二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系统虽然千变万化,各有不同,但是只要把握这三个标准,系统发展就不至于有大的偏差。
这里的“不习无不利”不可以解释为不学习没有什么不好的,而是说即使我们不是很熟悉具体的系统,把握这三个原则也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但要真正灵活、准确的运用这三个标准,还是要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了解系统层次之间的关系;系统中事物的分类,不同类之间的关系;层次中典型要素的发展规律,普遍的发展情况等等问题。要弄清楚这些问题,还是要“习”。
我们今天评价各种社会系统发展情况的标准主要是将“大”量化,“直”与“方”如何具体化到系统的评价标注中还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这也导致我们在认识问题时容易偏离‘道“的轨迹。
在“易学”思想以及儒家体系中,这三个标准并不是平等的,按照顺序,“直”最重要,然后是“方”,然后是“大”。这与我们今天更重视“大”这个标准是不同的。因为在儒家看来,只有实现了“直”这个标准,系统的发展才能顺应“道”的规律;只有“直”这个标准实现了,“方”才能通过层次间的约束实现;只有“直”与“方”这两个标准实现了,“大”才能保证普惠,保证各个系统中的不同层次在相应的时机分享发展的成果,否则“大”有可能偏利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展扩张不但不利于整体,反而带来系统失衡。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